从媒介场景到话语重构——网络影评的话语修辞策略与情绪表达
发布时间:2021-08-29 04:32
互联网为大众影评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写作空间,促使电影批评真正进入到众声喧哗的时代。然而,在这种没有"把关人"的赛博空间,无论是专业影评、还是大众影评,它们均需调整自己的话语风格和写作诉求,运用"最日常化"的言说方式和类型化的话语修辞策略去适应新的媒介场景。同时,网络影评还要保持个性化、独立性、批判性的写作精神,在"民间立场"与专业判断之间找到平衡,防止失语和私语现象的发生。
【文章来源】:电影新作. 2020,(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电影《小时代》剧照
赛博空间是一座永不设防的比特之城,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随意进入,在这里驻足,或是开疆拓土。在数字媒介时代,数字技术变革所诱发的文化民主,把电影批评的主导权交回到了民众手中,给予电影批评以回归民间的契机,昔日发不出声音的弱势人群开始浮出地表,人人都是批评家已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概言之,如同欧阳友权教授所言:“开放性的数字化空间所敞开的话语权力将‘新民间文化’推向媒介范式转换的入口,构筑了数字化文艺主体的‘民间身份’和‘草根情结’,使处于艺术间性中的主体得以用平民化视角关注底层书写的世俗化表达。”10确实,数字媒介不仅颠覆了旧有的精英文化体制,让文化的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地向私人话语敞开,还拆卸了电影批评资质认证的门槛,使得民间记忆重新从潜意识深处浮起。在赛博空间里,电影批评的精英化姿态遭到遗弃,民间话语终于有机会同媚雅、思辨、故作玄虚的专业话语并行。一时间,迎合普通大众审美趣味,用民间视角写作的影评成了影响当前观众观影选择和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力量。毋庸讳言,个性化写作、民间话语已是大众影评数字化存在的一个最基本特质。首先,个性化写作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打造经典的电影批评文本,更多是恣意宣泄以张扬个性,或者打发时间、排遣孤独。更确切地说,个性化写作可以消除主体的社会面具和审美承担两种焦虑,“前者使主体抛开身份角色定位,在赛博空间‘玩的就是心跳’,获得一种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选择身份的自主和变换角色的自由;后者则使主体从传统的艺术负重中解脱出来,满足在纸介质印刷媒体中无法轻易兑现的发表欲和自我表现欲,自由地舒展内心深处的艺术热望”。11而电影批评的个性化写作则主要指“秉持民间立场、以体制外视角切入、以去学术化写作风格为特征的跨学科批评写作”。12具体而言,个性化写作最基本的特征应该包括:一是话语风格的口语化和日常生活化;二是批评主体应坚持民间写作的立场;三是发表的平台主要是网络等数字媒介;四是批评主体的身份不统一,比较多元。如是,数字媒介使得电影批评话语权重回民间,批评主体的身份也从昔日高高在上的“立法者”回归到普通大众,让电影批评可以“平视审美”,真真实现民间话语书写。其次,“民间”虽然存在着多种语义指向,但就电影批评而言则主要指写作上的一种自由状态和话语风格。“民间”成为电影批评的一种写作状态和话语策略,既是媒介技术的胜利,也是批评观念的转型。“民间”在广义上有三层含义:“第一层与‘组织’有关,凡是政府组织和国家体制之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都可被看成是‘民间的’;第二层关乎‘资金’,尽管在国家体制内部也不是所有的组织和活动都能得到财政的充分支持,但民间组织和民间活动依其定义是不依赖政府资助而存在的;第三层与言论的自主性有关,它涉及发表言论的自由程度、意见交换的充分程度,以及在讨论过程中贯彻公开性与合理性原则的程度等。”13事实上,“民间”的这三种含义都与自主性有关,即组织的自主性、经济的自主性和活动的自主性,所以,电影批评的民间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保证每一个叙事者(演说者或书写者)都拥有观看、倾听、阅读、言说和书写的均等权力,而不是让这些权力垄断在少数人手里”。14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证明了游荡在赛博空间的大众影评人,虽然他们大多身处影视机构体制之外,却坚持以自由化、个性化的写作方式来抵制专业化、精英化的话语垄断,显现出一种别样的电影批评视角。
第一,电影批评语言上的个性化和民间化。在数字媒介出现之前,普通民众只有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等纸质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由于纸质媒介的审稿、用稿和监管机制都很严格,所以,普通民众很多时候根本找不到发表意见的通道。然而,数字媒介的开放性、自由性却赋予了普通民众同等的话语权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媒介平台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也基于此,数字媒介为大众影评人找到了自由发声的平台,只要你愿意,每一个都可以通过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自由地加入到任何一部电影的讨论中,各抒己见、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意见。可以说,数字媒介这种高度自由的信息传播机制,不仅使舆论主体开始由专家学者向普通民众倾斜,也让电影批评话语趋于大众化、民间化。如是,每天都有很多新面孔涌入赛博广场,就某一部电影或某种电影现象发表他们的肺腑之言,加之批评形式的多种多样、话语风格的千姿百态,无疑让人领略到一种广场狂欢式的酣畅淋漓。如《<我不是潘金莲>:冯小刚精装打包了一个又臭又响的屁》一文,开篇便流露出作者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演技五星,娱乐趣味性四星,思想三观不正零星负分,滚粗!”紧接着又评价道:“冯小刚啥也没批判,他也没种批判,他就是放了个又臭又响的屁,就好像老炮那个老流氓一样,一边跟人约架一边举报人,背后捅刀子。”16其中“滚粗”本为网络用语,意为“滚出去”,这里指不接受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而“又臭又响的屁”则是完全口语化的用语,虽然稍显粗俗,但却形象、直接地表达出了作者对《我不是潘金莲》的价值判断。实际上,在这位网名叫“貝科宏”的博客中,还有不少极具个性化语言的评论文章,像《<老炮儿>:姑息分割的野冰湖,再见往昔景仰的那一道疤痕》《<寻龙诀>:十年浩劫,生死两茫,鬼将吹灯,爱无望,唯寻彼岸》《<无人区>:关于电影和这个四姐不得不说的二三事》等等。17这些文章从标题到内容都非常个性化,部分内容还十分粗俗,甚至有的内容纯属是作者在泄私愤。即便如此,其博客里面的很多文章不但有较高的阅读量,还有不少网友与其进行评论上的互动。所以,与专业影评相比,滋长于赛博空间的大众影评获得了更广阔、更自由的话语平台,不仅在形式上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话语风格上也远离了专业影评那种中规中矩、故弄玄虚的枯燥,取而代之的是通俗易懂、清新自然、风趣幽默的个性化语言。第二,电影批评内容和价值立场的个性化。毫不夸张地说,很多传统影评惯于把批评的重心转向电影理论问题的分析,有的甚至成了电影理论批评,有的虽然以电影作品为批评对象,但其结果多半是把电影理论与电影作品生硬地拉扯在一起,使得电影批评越来越像哲学论述,却忽视了电影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功能。与此相反,数字媒介语境下的大众影评则表现出民间化的话语特质和丰富的情感,它们大多流露出批评者的真实感受,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最重要的是,这些具有独立个性的影评人不会像某些传统批评家那样,“没有勇气明确说出自己的判断,不敢担负起自己对电影史的责任”18,对电影文本不做臧否,保持暧昧的态度,他们反而会一针见血地指出作品问题之所在。如关于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网友冯竹西立场鲜明地指出:“突破禁忌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吗?显然不是。这不仅不是一部好电影,甚至可以说是一部坏电影。”19而影评人梦里诗书则认为:“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不仅呈现着一场用黑色幽默所写实的现代官场现形记,而对三种不同画幅的善用,更使电影在观感上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意蕴,可以说冯氏喜剧的魅力在这部电影中既有着延续也有着创新。”20同一部作品,两位影评人根据各自的观影感受和价值判断标准作出了不一样的评价,前者认为《我不是潘金莲》不是一部好作品,而后者却评价说是一部延续冯氏喜剧风格,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创新的诚意之作。概言之,由于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稿机制以及发表渠道的制约,传统影评写作大多是命题化的,且思想目的性较强。而数字媒介在信息传播上所具有的公开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得大众影评人可以“摆脱社会身份的束缚,抱着单纯表达情感、认识的主观意愿,自主地、独立地发表评论”,甚至可以说,数字媒介技术赋予电影批评的独立性正是显露在字里行间的“评论者的灵魂”21,是时代发展和媒介技术共同进步的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影批评的缺失和重建[J]. 史可扬. 电影艺术. 2006(04)
[2]消费文化与生存美学——试论美感作为资本世界的剩余快感[J]. 周小仪. 国外文学. 2006(02)
[3]“民间”、“民间社会”和CIVIL SOCIETY———CIVIL SOCIETY概念再检讨[J]. 梁治平.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网络影视评论研究[D]. 张遥.吉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69914
【文章来源】:电影新作. 2020,(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电影《小时代》剧照
赛博空间是一座永不设防的比特之城,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随意进入,在这里驻足,或是开疆拓土。在数字媒介时代,数字技术变革所诱发的文化民主,把电影批评的主导权交回到了民众手中,给予电影批评以回归民间的契机,昔日发不出声音的弱势人群开始浮出地表,人人都是批评家已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概言之,如同欧阳友权教授所言:“开放性的数字化空间所敞开的话语权力将‘新民间文化’推向媒介范式转换的入口,构筑了数字化文艺主体的‘民间身份’和‘草根情结’,使处于艺术间性中的主体得以用平民化视角关注底层书写的世俗化表达。”10确实,数字媒介不仅颠覆了旧有的精英文化体制,让文化的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地向私人话语敞开,还拆卸了电影批评资质认证的门槛,使得民间记忆重新从潜意识深处浮起。在赛博空间里,电影批评的精英化姿态遭到遗弃,民间话语终于有机会同媚雅、思辨、故作玄虚的专业话语并行。一时间,迎合普通大众审美趣味,用民间视角写作的影评成了影响当前观众观影选择和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力量。毋庸讳言,个性化写作、民间话语已是大众影评数字化存在的一个最基本特质。首先,个性化写作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打造经典的电影批评文本,更多是恣意宣泄以张扬个性,或者打发时间、排遣孤独。更确切地说,个性化写作可以消除主体的社会面具和审美承担两种焦虑,“前者使主体抛开身份角色定位,在赛博空间‘玩的就是心跳’,获得一种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选择身份的自主和变换角色的自由;后者则使主体从传统的艺术负重中解脱出来,满足在纸介质印刷媒体中无法轻易兑现的发表欲和自我表现欲,自由地舒展内心深处的艺术热望”。11而电影批评的个性化写作则主要指“秉持民间立场、以体制外视角切入、以去学术化写作风格为特征的跨学科批评写作”。12具体而言,个性化写作最基本的特征应该包括:一是话语风格的口语化和日常生活化;二是批评主体应坚持民间写作的立场;三是发表的平台主要是网络等数字媒介;四是批评主体的身份不统一,比较多元。如是,数字媒介使得电影批评话语权重回民间,批评主体的身份也从昔日高高在上的“立法者”回归到普通大众,让电影批评可以“平视审美”,真真实现民间话语书写。其次,“民间”虽然存在着多种语义指向,但就电影批评而言则主要指写作上的一种自由状态和话语风格。“民间”成为电影批评的一种写作状态和话语策略,既是媒介技术的胜利,也是批评观念的转型。“民间”在广义上有三层含义:“第一层与‘组织’有关,凡是政府组织和国家体制之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都可被看成是‘民间的’;第二层关乎‘资金’,尽管在国家体制内部也不是所有的组织和活动都能得到财政的充分支持,但民间组织和民间活动依其定义是不依赖政府资助而存在的;第三层与言论的自主性有关,它涉及发表言论的自由程度、意见交换的充分程度,以及在讨论过程中贯彻公开性与合理性原则的程度等。”13事实上,“民间”的这三种含义都与自主性有关,即组织的自主性、经济的自主性和活动的自主性,所以,电影批评的民间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保证每一个叙事者(演说者或书写者)都拥有观看、倾听、阅读、言说和书写的均等权力,而不是让这些权力垄断在少数人手里”。14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证明了游荡在赛博空间的大众影评人,虽然他们大多身处影视机构体制之外,却坚持以自由化、个性化的写作方式来抵制专业化、精英化的话语垄断,显现出一种别样的电影批评视角。
第一,电影批评语言上的个性化和民间化。在数字媒介出现之前,普通民众只有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等纸质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由于纸质媒介的审稿、用稿和监管机制都很严格,所以,普通民众很多时候根本找不到发表意见的通道。然而,数字媒介的开放性、自由性却赋予了普通民众同等的话语权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媒介平台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也基于此,数字媒介为大众影评人找到了自由发声的平台,只要你愿意,每一个都可以通过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自由地加入到任何一部电影的讨论中,各抒己见、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意见。可以说,数字媒介这种高度自由的信息传播机制,不仅使舆论主体开始由专家学者向普通民众倾斜,也让电影批评话语趋于大众化、民间化。如是,每天都有很多新面孔涌入赛博广场,就某一部电影或某种电影现象发表他们的肺腑之言,加之批评形式的多种多样、话语风格的千姿百态,无疑让人领略到一种广场狂欢式的酣畅淋漓。如《<我不是潘金莲>:冯小刚精装打包了一个又臭又响的屁》一文,开篇便流露出作者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演技五星,娱乐趣味性四星,思想三观不正零星负分,滚粗!”紧接着又评价道:“冯小刚啥也没批判,他也没种批判,他就是放了个又臭又响的屁,就好像老炮那个老流氓一样,一边跟人约架一边举报人,背后捅刀子。”16其中“滚粗”本为网络用语,意为“滚出去”,这里指不接受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而“又臭又响的屁”则是完全口语化的用语,虽然稍显粗俗,但却形象、直接地表达出了作者对《我不是潘金莲》的价值判断。实际上,在这位网名叫“貝科宏”的博客中,还有不少极具个性化语言的评论文章,像《<老炮儿>:姑息分割的野冰湖,再见往昔景仰的那一道疤痕》《<寻龙诀>:十年浩劫,生死两茫,鬼将吹灯,爱无望,唯寻彼岸》《<无人区>:关于电影和这个四姐不得不说的二三事》等等。17这些文章从标题到内容都非常个性化,部分内容还十分粗俗,甚至有的内容纯属是作者在泄私愤。即便如此,其博客里面的很多文章不但有较高的阅读量,还有不少网友与其进行评论上的互动。所以,与专业影评相比,滋长于赛博空间的大众影评获得了更广阔、更自由的话语平台,不仅在形式上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话语风格上也远离了专业影评那种中规中矩、故弄玄虚的枯燥,取而代之的是通俗易懂、清新自然、风趣幽默的个性化语言。第二,电影批评内容和价值立场的个性化。毫不夸张地说,很多传统影评惯于把批评的重心转向电影理论问题的分析,有的甚至成了电影理论批评,有的虽然以电影作品为批评对象,但其结果多半是把电影理论与电影作品生硬地拉扯在一起,使得电影批评越来越像哲学论述,却忽视了电影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功能。与此相反,数字媒介语境下的大众影评则表现出民间化的话语特质和丰富的情感,它们大多流露出批评者的真实感受,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最重要的是,这些具有独立个性的影评人不会像某些传统批评家那样,“没有勇气明确说出自己的判断,不敢担负起自己对电影史的责任”18,对电影文本不做臧否,保持暧昧的态度,他们反而会一针见血地指出作品问题之所在。如关于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网友冯竹西立场鲜明地指出:“突破禁忌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吗?显然不是。这不仅不是一部好电影,甚至可以说是一部坏电影。”19而影评人梦里诗书则认为:“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不仅呈现着一场用黑色幽默所写实的现代官场现形记,而对三种不同画幅的善用,更使电影在观感上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意蕴,可以说冯氏喜剧的魅力在这部电影中既有着延续也有着创新。”20同一部作品,两位影评人根据各自的观影感受和价值判断标准作出了不一样的评价,前者认为《我不是潘金莲》不是一部好作品,而后者却评价说是一部延续冯氏喜剧风格,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创新的诚意之作。概言之,由于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稿机制以及发表渠道的制约,传统影评写作大多是命题化的,且思想目的性较强。而数字媒介在信息传播上所具有的公开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得大众影评人可以“摆脱社会身份的束缚,抱着单纯表达情感、认识的主观意愿,自主地、独立地发表评论”,甚至可以说,数字媒介技术赋予电影批评的独立性正是显露在字里行间的“评论者的灵魂”21,是时代发展和媒介技术共同进步的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影批评的缺失和重建[J]. 史可扬. 电影艺术. 2006(04)
[2]消费文化与生存美学——试论美感作为资本世界的剩余快感[J]. 周小仪. 国外文学. 2006(02)
[3]“民间”、“民间社会”和CIVIL SOCIETY———CIVIL SOCIETY概念再检讨[J]. 梁治平.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网络影视评论研究[D]. 张遥.吉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69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369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