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传播策略
本文关键词: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传播策略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电影走出去 长城平台 电影产业 影视对外传播
【摘要】:近几年,中央在多次最高级别的会议上提出我们国家现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特别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改善文化走出去相对薄弱的现状。①的确,我国目前文化对外传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国际舆论和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还不够强,与我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当前,文化传媒机构对外传播的实力和影响力已经成为除经济和科技力量之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软实力”,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这要求我国以影视产品为内核的传播行业必须适应世界传媒发展的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增强传播实力,努力扩大影响力,积极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对国外受众的吸引力,建立与我国政治、经济地位和综合实力相称的现代化传播体系。②提起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影视文化,因为影视作品主要以视觉语言为传播方式,是较容易被接受的传播形式,同时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普遍的娱乐形式。而在影视文化中,电影更是较易被全球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观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所以,在文化对外传播中,电影被我们赋予最沉重的希望。这几年,中国电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和成就。中国的电影无论从观影人数还是总票房的方面每年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是,在这些喜人的大发展的同时,我们注意到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影响力却没有得到同比例的提高。本文将分析在当今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下,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阐述中国电影的对外推广在传播媒介的选择和侧重上似乎还有某些不足之处,在基础理论研究和理论准备方面还有哪些需要改进。本文还将分析、探讨在中国电影业空前发展的今天,在行业外资本纷纷涌入的形势下,在行业主管部门最大程度的鼓励和支持下,为什么影院电影没能如期顺利地阔步走向世界。最后,本文将重点阐述在现有条件下,如果把中国电影视为扩大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的途径之一,我们最根本目的是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电影的话,那么通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平台,似乎更适合完成我们现实的目标。即通过在境外电视平台播放中国电影进一步提高中国影视文化的认知度和国际影响力。本文同时阐释为了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实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传播策略,真正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效果,最终实现电影对外推广的社会文化效益和产业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中国电影走出去 长城平台 电影产业 影视对外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92.6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1
- 概述11-15
- 第一章 传播理论是跨文化传播的基础15-22
- 第一节 我国跨文化传播发展现状15-17
- 一、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起源15-16
- 二、我国跨文化传播及影视跨文化传播的研究现状16-17
-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前景17-20
- 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视角亟待转变17-18
- 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方法亟待创新18-20
- 三、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范式亟待转变20
-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应遵循的几条原则20-22
- 一、要对等传播,平和看待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20-21
- 二、要有公信力的传播;切忌急功近利21-22
- 第二章 电影产业界内生动力是传播的直接动力22-33
- 第一节 主流观点与业界现实的分析22-28
- 第二节 市场主体的市场化选择28-33
- 一、制片环节28-31
- 二、宣传、推广环节31
- 三、发行、放映环节31-33
- 第三章 让世界了解中国电影的现实方式33-42
-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比较33-37
- 一、自营电视平台的优势与潜力34-36
- 二、借力海外电视平台的策略36-37
- 第二节 目标人群的差异化策略37-40
- 一、针对海外华人的影视传播37-38
- 二、针对亚洲同源文化背景受众的策略38-39
- 三、针对以非洲为代表淡文化区域受众的传播策略39
- 四、针对欧美地区的文化传播策略39-40
- 五、重点传播区域的确立40
- 第三节 国家的政策、资金支持40-42
- 一、政策的引导与助力40-41
- 二、财税配合与资金支持41-42
- 第四章 新媒体领域的可行性布局与尝试42-44
- 参考书目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曼丽;;论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J];对外大传播;2006年10期
2 王健儿;;杭州市对外传播策略分析[J];对外传播;2010年04期
3 王雅清;张春子;;韩剧的民俗传播策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0年14期
4 尹良润;;文化产业品牌的基本特征与传播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3年07期
5 杨国平;顺应大众文化发展趋势 调整意识形态传播策略[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6 扬豫;;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J];流行歌曲;2012年26期
7 王鹤;肖潇;;浅析我国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传播策略[J];青春岁月;2013年15期
8 李宇;;新形势下我国对非传播策略初探[J];对外传播;2011年10期
9 王志;药品广告词的传播策略[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10 于倩;;鬼谷子的传播策略[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曼丽;;论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林清丽;陈淑丽;;台湾“戒烟就赢比赛”的传播策略及戒烟成效[A];第六届两岸四地烟害防制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邢永川;林浩;;中国新闻社广西分社面向东南亚的传播策略研究[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1年刊)[C];2011年
4 文卫华;;融合文化下的传播策略与收视形态探析——以美国电视连续剧《迷失》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娟;;中国体育发展中新媒体的传播策略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6 王慧;常松;;艾滋病博客的传播特征和发展策略[A];第五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慧;常松;;艾滋病博客的传播特征和发展策略[A];第四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伯纳德·希尔;;PCST传播策略的演化[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第八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十佳论文”获奖名单[A];第八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10 李梦洁;;草根健康类微博的特征、传播策略和影响力——基于对新浪微博“美容健康”的内容分析[A];第八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资深战略营销专家 张心忠;茶企的传播策略[N];中华合作时报;2014年
2 陈平;在影响旅游业的危机中 恢复、改进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下)[N];中国旅游报;2008年
3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 王兵;“外位性”与“文化维模”:华文域外传播策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鲁日峰;大灾害之后企业如何选择广告传播策略?[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实力传播集团实力媒体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郭志明 本报记者 蔡放 整理;发散的消费需求 聚焦的传播策略[N];中国经营报;2009年
6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顾骏;媒体该如何监督企业[N];东方早报;2013年
7 郭志明邋蔡放;乳品企业的下一步传播策略[N];中国经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王浩;信心决定态度 策略影响效果[N];中国工商报;2009年
9 范恒星;可立克感冒药传播策略亟待改进[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10 北京中安盛投资咨询公司 付百航;海王:越飞越高越模糊[N];中国工业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定勇;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都市报新闻传播策略[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博宇;“美国之音”对中国的传播策略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王建廷;教科文信息在现代传媒中的传播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邵然;江苏省对外形象传播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4 许张彬;农村精英转化的政治传播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敬馥檑;休闲食品的终端传播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6 胡道宁;南京城市形象定位与传播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7 柴能勇;杭州“生活品质之城”传播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沈军锋;科技创新产品传播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刘淼;郑州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10 黄健;高科技产品的人性化传播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60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860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