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中国动画叙事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6 03:02
本文关键词:“十七年”中国动画叙事艺术研究
【摘要】:中国动画发展历程,从社会谱系来看是对社会人心起伏变化及生活流迁转折的映射,其发展经历了双起双落,在第一次发展高峰期中,有一段特殊的时期尤为显眼,那就是从新中国建立之时到“文革”开始之前的“十七年”。1958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以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使中国整个文化氛围比较宽松,中国动画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十七年”中国动画便成为我国动画事业发展史中亮丽的一道风景线。随着2011年,国内理论界思想回潮研究的展开,十七年电影、文学的理论研究颇为突出,但动画理论研究相对匮乏。因此学术界将动画理论研究的“专门性”作为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回归“十七年”重新审视辉煌时期的动画及表现出来的叙事艺术是非常必要的。当然,那个时期的特殊政治话语和社会意识形态对动画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笔者在进行大量文献搜集整理的基础上,首先,对其作品类型、表现形式进行了宏观整理;其次,从叙事学角度介入,探讨其在叙事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作品及文献的分析发现,“十七年”中国动画的产生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它多元化的展现视听,带有浓厚民族气息的美术造型,无疑形成了中国动画的特色,在国际上也获得较多声誉,与此同时“中国动画学派”凸显成就。第二,从叙事主题分析,“十七年”是一个“集体高于一切”的年代,提倡革命者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歌颂新中国的美好生活。挖掘民族美和人性美。第三,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童话寓言构成的动画叙事内容可知,不管以何种叙事模式、结构展现,都无法回避影响其发展的政治话语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十七年”中国动画主要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采用“说书人”模式和单线顺序式、反复式、并列式等结构展现叙事内容。第四,从叙事学符号角度分析,“十七年”中国动画最明显的视听符号就是传统的民族影像和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民族化视听符号主要以传统水墨、剪纸、木偶、皮影和戏曲京剧、民间音乐为代表。最后,通过史料梳理,编整出1949-1966年中国动画作品资料表,“十七年”期间中国动画年产量表,动画类型统计图等文献资料,并梳理得到相关动画叙事理论,以期能带给当今时代一些启示。如今动画在追求商业化和视觉奇观化的同时,对艺术性的展现略显单薄。本文通过对“十七年”动画叙事艺术的论证,希望对于当今动画创作和理论发展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十七年 中国动画 叙事艺术 表现形式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5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16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研究现状13-14
- 1.3 研究方法14
- 1.4 研究内容14-16
- 2“十七年”中国动画廓清16-26
- 2.1“十七年”中国动画——历史必然产物16-18
- 2.2“十七年”中国动画特色18-25
- 2.2.1 多元化形式展现视听18-19
- 2.2.2 美术造型的中国化处理19-22
- 2.2.3“中国动画学派”凸显成就22-25
- 2.4 本章小结25-26
- 3“集体高于一切”的主题叙事26-38
- 3.1 意义释放26-33
- 3.1.1 集体主义显胸怀——《山羊和狼》26-27
- 3.1.2 自食其果悔莫及——《乌鸦为什么是黑的》27-29
- 3.1.3 惩恶扬善斗财主——《人参娃娃》29-30
- 3.1.4 成长进步终成才——《怕羞的黄莺》30-31
- 3.1.5 批评针砭进步快——《黄金梦》31-32
- 3.1.6 讴歌赞美颂真情——《金色的海螺》32-33
- 3.2 道德升华33-37
- 3.2.1“革命者”的无私与勇敢33-35
- 3.2.2“新生活”的再现与重写35-37
- 3.3 本章小结37-38
- 4 权威本土化的叙事内容38-50
- 4.1 民族化叙事题材38-43
- 4.1.1 叙事题材之民间故事38-39
- 4.1.2 叙事题材之神话传说39-42
- 4.1.3 叙事题材之童话寓言42-43
- 4.2“说书人叙事”模式43-45
- 4.2.1 叙事者不在场叙事43-44
- 4.2.2 叙事者在场叙事44-45
- 4.3 独特的叙事结构45-49
- 4.3.1 单线顺序式结构46-47
- 4.3.2 反复式结构47-48
- 4.3.3 队列式结构48-49
- 4.3.4 散文诗结构49
- 4.4 本章小结49-50
- 5 传统民族视听的叙事符号50-58
- 5.1 传统民族工艺50-55
- 5.1.1 传统水墨风格的运用50-52
- 5.1.2 案例分析《小蝌蚪找妈妈》52
- 5.1.3 民间工艺美术剪纸、木偶等的运用52-54
- 5.1.4 案例分析《神笔》54-55
- 5.2 民族乐曲55-57
- 5.2.1 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55
- 5.2.2 中国戏曲元素的运用55-56
- 5.2.3 案例分析《骄傲的将军》56-57
- 5.3 本章小结57-58
- 6 历史梳理后的当代启示58-64
- 6.1 叙事理论58-59
- 6.2 时代启示59-62
- 6.3 本章小结62-64
- 7 总结与展望64-66
- 7.1 课题总结64-65
- 7.2 研究展望65-66
- 致谢66-68
- 参考文献68-70
- 附录A:“十七年”中国动画作品汇总表70-82
- 附录B:“十七年”中国动画作品年度产量统计图82-83
- 附录C:“十七年”中国动画作品类型统计图83-84
- 附录D:“十七年”中国动画获奖情况统计表84-85
- 附录E:“十七年”中国动画获奖影片观影网址85-8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6-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龚倩;;浅析中国水墨动画的意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李青青;高明珍;;中国动画艺术的探索发展和再借鉴[J];电影文学;2012年11期
3 林强;;吴应炬的动画片音乐探析[J];北方音乐;2013年01期
4 米高峰;王少雄;;国产动画电影的跨媒介叙事方法与策略[J];传媒;2014年10期
5 薛燕平;;呼唤中国动画理论研究的春天[J];中国电视(动画);2012年09期
6 虞吉;;像与像化叙述知识体系中的动画基本理论表述[J];艺术百家;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毛红芳;中国古代神话与现代动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静;1949-1966年间的中国定格动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3 王国旭;论童话的语体特征[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吴平平;戏曲电影艺术论[D];东南大学;2006年
5 吴晓静;论十七年动画电影的独异性[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60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860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