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作者理论看贾樟柯的电影艺术
本文关键词:由作者理论看贾樟柯的电影艺术
【摘要】:中国的第六代导演中,贾樟柯属于个人风格较为明显的一位,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叙事手法,还是电影中的影像设置方面(如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使用现场收音和方言,偏爱长镜头等),贾樟柯都称得上是其电影独一无二的支柱性人物。鉴于贾樟柯在其电影中一以贯之的风格化特征,从作者理论对其进行观照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从主题选取——时代变迁与人性焦虑,叙事特征——叙事性的淡化,美学风格——零散化与边缘化三方面,分析贾樟柯的电影艺术。
【作者单位】: 金陵科技学院;中国药科大学;
【关键词】: 贾樟柯 电影 作者理论
【分类号】:J905
【正文快照】: 在电影批评中的作者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特吕弗在他的《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中提出了导演应该对电影负责,从而让导演应该是电影的作者这一概念逐渐显露锋芒。[1]这一观点后来得到了巴赞、安德鲁·萨里斯的热烈拥护,迅速从法国扩展到整个欧洲。在作者理论中,能够成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世钟;;从“未庄”到“汾阳”——论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陈又;;山西好人贾樟柯 用胶片抚摩灵魂[J];西部广播电视;2007年06期
3 高任飞;;贾樟柯与《无用》的秘密[J];中国纺织;2008年06期
4 宁未央;;贾樟柯的读城记或抒情诗[J];南风窗;2008年13期
5 曹清华;;空间、权力与表达——贾樟柯的意义[J];书城;2009年07期
6 马明高;;全球化视野中的乡镇困境与贾樟柯的电影[J];文艺评论;2009年06期
7 吕燕;;从《二十四城记》看贾樟柯的电影与诗歌联姻的可能性[J];电影评介;2009年23期
8 钱颖;;无能为力的力量——贾樟柯《东》[J];开放时代;2010年08期
9 白睿文;;贾樟柯的乡愁[J];全国新书目;2010年19期
10 ;贾樟柯苦笑面对10万收成 《海上传奇》体验残酷市场[J];中国电视(纪录);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莉;;城市转型中的异质空间:贾樟柯电影的空间解读[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C];2012年
2 王琳;;缺席的“在场”——试析纪录片《东》中的现实观[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兵;贾樟柯的成功模式[N];财经时报;2006年
2 高波;贾樟柯的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刘溜;贾樟柯:我是弱者,我也知道[N];经济观察报;2006年
4 刘溜;贾樟柯:“生活改变了我的电影”[N];经济观察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徐馨;贾樟柯 电影“照”进现实[N];人民日报;2006年
6 吴虹飞;贾樟柯: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刘溜;贾樟柯:《二十四城记》的历史和实验[N];经济观察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卫昕;无论顺境逆境 一样勇往直前[N];成都日报;2009年
9 邓广(影评人);从贾樟柯到戈达尔,,到底有多远[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10 晓诗;贾樟柯:斥资一亿扶植青年导演[N];中国电影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若;华语游民电影的文学叙事研究——以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为例[D];清华大学;2004年
2 张春晓;用声音建构时代[D];云南大学;2011年
3 杨昆;从“地下”到“地上”[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林小彬;小城镇影像与个人化历史记忆[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魏诗娟;向平凡的“大多数”致敬[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帅;记录与悲悯—贾樟柯电影纪实风格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万荣英;关于当下的记忆、生存的书写和沉默的隐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锐;游走在故事与纪录之间[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9 杨磊;中国电影中的形·意美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李海涛;在错位的缝隙间游走[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61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861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