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向内——去雕塑化潮流下的一种途径
本文关键词:选择向内——去雕塑化潮流下的一种途径 出处:《美苑》2009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雕塑艺术 传统雕塑 艺术家 创作 作品 个人化 当代艺术 雕塑家 途径 解构
【摘要】:正雕塑的去雕塑化问题,或者说是传统雕塑艺术所面临的解构,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当下的创作之中。创作中的个人性和私密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强调和突出。当代艺术家们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表达个人声音的内心冲动变得不可遏制,于是这种当代情感和传统雕塑样式的冲突成为不可避免。艺术家们基于当代的个人内心体验所产生的表达欲望,是传统雕塑表现形式所无法承载的,于是雕塑的解构就这样开始了。
[Abstract]: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sculpture to the sculpture, or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culpture, has generally existed in the present creation. The personal and private nature of the creation has never been emphasized and prominent as it is today. Contemporary artists in the relatively relaxed environment, the expression of the inner voice of the voice can not be stopped, so the conflict between contemporary emotional and traditional sculpture is inevitable. The expression desire produced by artists based on contemporary personal experience is unable to be carried out by traditional sculpture forms, so the deconstruction of sculpture begins.
【作者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
【分类号】:J305
【正文快照】: 雕塑的去雕塑化问题,或者说是传统雕塑艺术所面临的解构,,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当下的创作之中。创作中的个人性和私密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强调和突出。当代艺术家们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表达个人声音的内心冲动变得不可遏制,于是这种当代情感和传统雕塑样式的冲突成为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倩;;浅析传统雕塑技法的独特性及保护[J];艺术教育;2010年07期
2 王天进;;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特色的继承与创新[J];华章;2010年08期
3 范伟民;雕塑艺术的盛宴——“黄天厚土”雕塑大展感怀[J];雕塑;2005年05期
4 阎安;;选择向内——去雕塑化潮流下的一种途径[J];美苑;2009年01期
5 杨晓钟;梁绘影;王宇;;中国传统雕塑的形式与精神[J];艺术评论;2011年05期
6 孟兰;;中国传统雕塑的现代转化[J];美与时代(中);2010年08期
7 王可平;中国传统雕塑的审美特征[J];文艺研究;1989年02期
8 孙振华;;中国式的抽象——读周鹏生先生的山水雕塑[J];雕塑;2007年02期
9 孙振华;论曾成钢的雕塑艺术[J];美术;1994年10期
10 谷利民;;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发展初探[J];艺术教育;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勇;;关于雕塑教育的一点思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刘彦红;王静;王顺辉;;雕塑艺术中的形式问题[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3 于小平;;后现代情境中的当代中国雕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4 韩起文;;论“灯光雕塑”[A];海峡两岸第十三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06年
5 陈培一;;“雕塑批评”之我见——试论雕塑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向娟;;观念性——中国当代雕塑现象研究[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郭亚男;;现代城市雕塑的色彩空间[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虹;;光雕艺术的联想[A];中国长三角照明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殷双喜;发自内心的创新[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王凯;别样雕塑 绽放深圳[N];美术报;2007年
3 咏梅 高芳;“青城杯”内蒙古第二届雕塑艺术展开展[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4 张亚萌;2007泛雕塑艺术展关注“泛雕塑”概念[N];中国艺术报;2007年
5 朱虹子;2003中国福州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将办[N];中国文化报;2003年
6 深圳商报记者 苏海强;文博会留给雕塑艺术想象空间[N];深圳商报;2006年
7 杨雪梅;专家呼吁给中国雕塑家更多机会[N];人民日报;2007年
8 肖敏;让雕塑“站起来”[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记者赖仁琼;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开幕[N];人民日报;2002年
10 邵大箴;力和美的交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黎日晃(Lai Yat Fong);元代雕塑艺术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刘立彬;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3 陈艳;共性·个性·女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孙璐;与环境共舞的建构[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李仲如;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6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红志;心者,道之主宰[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2 刘雅丽;论雕塑的材质美[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年
3 王馨欣;雕塑艺术传播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4 张楠;中国当代雕塑色彩运用探索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王威;论佛教雕塑东来以后造像造型的根本变因[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谭红梅;希腊化时期雕塑艺术中的创新与回望[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裴磊;景观雕塑设计及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罗秀华;论雕塑艺术的道性[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9 曾洁;论公共关系视角下城市雕塑艺术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10 邓威;中国传统雕塑之特色[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341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341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