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古代印度雕刻艺术的美学特征

发布时间:2017-12-27 14:10

  本文关键词:古代印度雕刻艺术的美学特征 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印度雕刻艺术 佛教雕刻 印度教雕刻 美学特征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古代印度雕刻艺术的美学特征 ,系统地说明了古代印度雕刻艺术同宗教思想的密切联系 ;本文进而论证了 ,在这一总的美学特征制约下 ,佛教与印度教雕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的文化原因。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ancient India carving art from three aspects, a 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the ancient India carving art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religious though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under the restriction of the general aesthetic features, Buddhism and Hinduism sculpture art i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internal cultural cause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方美学范畴研究”( 0 0 BZX0 4 3)
【分类号】:J301
【正文快照】: 一、印度雕刻艺术的总体美学特征印度雕刻艺术源远流长。从哈拉巴、莫亨焦·达罗时期起 ,至今已有五千余年。总体上讲 ,印度雕刻艺术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 ,浮雕是印度雕刻的主要形式。印度雕刻和绘画同源 ,只是表现的工具不同而已 ;浮雕比起绘画适应性更大 :它既经久 ,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绍武;2200-2000BC的气候突变与古文明的衰落[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9期

2 李倍雷;经验表述与视觉描述——论中西绘画的不同观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陈晓阳;作为材料本体的综合材料[J];雕塑;2003年06期

4 张玉能;;论美和美感在实践中的生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姜景奎;梵剧《沙恭达罗》的显在叙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邱紫华;;印度古典主义戏剧的美学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邱紫华;在有限之中达到无限境界的愉悦——印度古典美学的味、韵范畴阐释[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8 周智生;中国云南与印度古代交流史述略(上)[J];南亚研究;2002年01期

9 解光云;中国、印度和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城市因素[J];南都学坛;2005年01期

10 刘人锋;;东方与西方:中西比较诗学的新拓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保彬;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3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洪庆福;神秘主义文化视域中的中西诗学本质“合一”论[D];苏州大学;2003年

5 贺志凌;新疆出土箜篌的音乐考古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6 胡敏;中西人体美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晓霞;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雷;它映射出什么西方绘画中“镜子”的意义[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2 廉一明;论形象边缘处理对油画风格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丛萍;泰戈尔象征剧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4 田yN;虔敬与爱情[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春燕;印度教育的发展与印度现代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金玲;希施金风景画艺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庆卫;论“气韵”的艺术理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周骅;论泰戈尔的象征剧[D];湘潭大学;2004年

9 佘美萱;东南亚热带花园发展概述[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0 吴志旭;比较视野下的印度与希腊史诗[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尧;戏曲结构的美学特征[J];文艺研究;1980年06期

2 蓝凡;王骥德论戏曲结构的美学特征[J];当代戏剧;1982年03期

3 郝锋;;慢动作的美学特征[J];电影评介;1982年03期

4 家浚;音乐形式美散论[J];北方音乐;1983年01期

5 张少康;论意境的美学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6 林兴宅;;试论《风筝飘带》的美学特征[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7 金学智;笔补造化天无功——再论中国书法的美学特征[J];文艺研究;1984年06期

8 秦寰明;略论我国古代诗论中的“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9 王立新;从希腊艺术的美学特征看其永久性魅力[J];语文学刊;1984年06期

10 秦亢宗;;论戴望舒诗艺的美学特征[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倪培翔;;略说盛唐边塞诗美学特征[A];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2 杜志军;;论近代前期狭邪小说与《红楼梦》之关系:以叙事风格为考察中心[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举行学术报告会并对美的本质、中国美学史等问题进行座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4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5 魏秀荣;;简谈民歌演唱艺术的美学特征[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6 陈锦;;试论新闻摄影的美学特征[A];1983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3年

7 蒋齐生;;抓拍的技术和艺术[A];1983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3年

8 胡颖;;新闻摄影与美学的关系[A];1985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5年

9 王胜利;;构建新闻摄影美学的几点思考[A];思考的相机——第八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杨兴华;;孔子诗论与诗歌的衰微[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杰;男装世界也缤纷[N];中国质量报;2000年

2 曾庆瑞;天国儿女行 荧屏诵史诗[N];光明日报;2000年

3 重;“尤今研究中心”成立[N];文艺报;2000年

4 东方;什么是摄影文学[N];文艺报;2001年

5 黄南珊;清代文论视界中的艺术理性[N];光明日报;2002年

6 庞淑琴 徐克让;试论戏剧小品的美学特色[N];兵团日报(汉);2003年

7 郭高鹏、徐挺立;城市呼唤记忆[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8 童道明;《雷雨》演出的双重意义[N];中国文化报;2003年

9 潞潞;童话也是一种纠正[N];中国文化报;2003年

10 姚钟华;试论董希文艺术的美学特征[N];美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2 谢芳;从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看20世纪德语戏剧的美学特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常立;“他们”作家研究:韩东·鲁羊·朱文[D];复旦大学;2004年

4 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5 彭利元;论语境化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边静;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恋话语[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7 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献贞;先锋小说反向叙事的美学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赵启赢;关于竞技体操美学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3 苗元华;现代教育电视节目画面的美学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沈远安;论杜拉斯的毁灭主题[D];暨南大学;2001年

5 王玉国;从表演的差异性看戏曲与曲艺的不同美学特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6 李文记;论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汪涛;论20世纪音乐剧的发展历程及其美学特征[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计珍;中国审美意象理论的历史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军;储望华钢琴音乐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10 肖雪梅;“第六代”导演的美学特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42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342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f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