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心灵的抚慰与现代文明的反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的公共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2 12:17

  本文关键词:心灵的抚慰与现代文明的反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的公共艺术研究 出处:《美苑》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南京大屠杀 江东门 现代文明 侵华日军 历史事件 创作动机 吴为山 日本侵略者 艺术作品 艺术研究


【摘要】:正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历史纵深与现实力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简称"遇难同胞纪念馆")座落在中国南京市江东门。这里曾是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万人坑遗址"所在地。作为一座"遗址型战争专史纪念性博物馆"~1,该馆全面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大惨案之一的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2,以悼念南京大屠杀事件中
[Abstract]:Jung-ichi. The Historical depth and realistic strength of the Memorial Hall of the victims of the Japanese troops in Nanjing Massacre of Japa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Memorial Museum of the killed compatriots"). Located in Jiangdong Gate, Nanjing City, China. This site was once the site of mass murder and mass graves of the Japanese invaders in China and the site of the mass graves of the dead. It serves as a "monumental museum of antiquated war history". The museum fully displayed the historical event of Nanjing Massacre, one of the three major tragedies of World War II, in memory of the Nanjing Massacre.
【基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共艺术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澳门科技大学基金会2013-2014年赞助项目)
【分类号】:J305
【正文快照】: 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历史纵深与现实力量 断升级,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对在人类努力寻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尊重历史、谅解、对话、以促进和平的重要性被简称“遇难同胞纪念馆”)座落在中国南京市一次次的提出。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设立江东门。这里曾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大春;;艺术直观与形而上学——从意识现象学视域到身体现象学视域[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7期

2 吴为山;;塑以祭魂——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创作大型群雕追记[J];中国美术;2014年02期

3 吴为山;;塑以祭魂——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追记[J];美术;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昱;;论霍去病墓石雕雕塑的材质[J];大众文艺;2014年08期

2 杨帅;;从美学的角度浅析摄影艺术的特征[J];大众文艺;2014年12期

3 李林;;浅谈空间设计原动力[J];大众文艺;2014年15期

4 陈竹;崔立霞;;“播音感受”的生成方式及其价值内涵[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邹青;;形式的抽象与移情——黑格尔建筑美学讨论[J];建筑师;2013年06期

6 黄露怡;;来自生活中的美学艺术[J];美与时代(下);2014年03期

7 龙忠;;雕塑创作中的情感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4年11期

8 王才勇;;论视觉抽象[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9 朱颖;;绘画材料的质理转换[J];美与时代(中旬);2014年08期

10 佘国华;;抽象主义绘画及其启示[J];明日风尚;2014年2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中;直觉与审美自由[D];复旦大学;2012年

2 胡明强;敦煌壁画形式元素的现代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3 荣新;鲁西南丧葬纸扎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4 沙凯;苏珊·朗格符号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5 刘海;艺术自律:现代性的美学话语[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岚;论线条在现代陶瓷雕塑中的价值体现[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2 贾佳;写实绘画中的抽象因素[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3 樊磊;梅洛—庞蒂身体理论视域下的库淑兰[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4 刘思捷;基于超现实主义的投影艺术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5 郝婧;我的绘画创作—绘画创作中的感性认识[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6 韩照丹;视觉文化视野下的云南女性艺术家的生存态势与艺术语言解读[D];云南艺术学院;2014年

7 万铮;基于“建筑四要素”理论解读现代主义四大师的建构观[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8 涂俊吉;顿悟中的艺术[D];云南艺术学院;2014年

9 王璐;吴冠中油画构图形式规律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4年

10 李芟;计算机图形艺术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振犊;财政部驻港人员有关南京大屠杀等问题的情报[J];民国档案;2002年02期

2 ;美国华人抗议江藤隆美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J];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03期

3 倪腊松;为了历史的尊严——评《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J];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04期

4 ;《南京大屠杀研究——日本虚构派批判》[J];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04期

5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札记(之二)[J];史林;2003年01期

6 ;旅日华侨设立南京大屠杀研究资助项目[J];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02期

7 王秀霞;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中南京国际安全区”研究的历史回顾[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前夕南京人口的变化[J];民国档案;2004年03期

9 李寒梅;;中国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研究[J];太平洋学报;2005年08期

10 张群;;煌煌28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铁证如山[J];钟山风雨;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燕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1937—1985)[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7年

2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几个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孙宅巍;;论国共两党对南京大屠杀的共识[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4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的后遗症:幸存者的创伤[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5 李习文;;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对外传播[A];公共外交季刊2011夏季号(总第6期)[C];2011年

6 周华;;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历史不容否定[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7 姜玉春;;南京大屠杀见证人,德国大使馆行政主管沙尔芬贝格之死[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8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几个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张生;;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以德国外交档案为中心[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10 姚群民;;《救国时报》在海内外披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述评[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编审 徐志民;美国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历程[N];人民政协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冯爱琴;南京大屠杀研究仍有较大拓展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早报记者 龚菲 实习生 马秋萍;“南京大屠杀”资料照片在日巡展[N];东方早报;2014年

4 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谌苏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公布[N];光明日报;2014年

5 早报特约评论员 周庆安;直面南京大屠杀史实是弥合中日关系的起点[N];东方早报;2005年

6 周竞;追忆南京大屠杀[N];各界导报;2005年

7 记者顾兆农;百余日本老兵证言南京大屠杀史实[N];人民日报;2002年

8 记者顾兆农;南京举行国际和平集会[N];人民日报;2002年

9 邹德浩;纽约举办《南京大屠杀图片展》[N];人民日报;2004年

10 朱成山;南京大屠杀的拷问[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春霞;新闻媒体中的南京大屠杀[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袁志秀;美国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见证、传播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仇凯;论以色列的大屠杀教育—兼论对我国中学南京大屠杀教育的启示[D];鲁东大学;2014年

4 颜玉凡;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的调查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晓红;影像生产与集体记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薛媛元;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安全区难民生存状况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7 许书宏;恐惧的记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茹慧渊;浅析美国对南京大屠杀报道变化的原因[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张珊珊;罗伯特·威尔逊与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10 程铂舜;集体记忆的规训: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如何被建构[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69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369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0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