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探索赋彩手法在木雕作品中的情感传达

发布时间:2020-06-13 15:17
【摘要】:木材雕刻在世界范围内和生活中都有比较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中国生活中从传统到现代、从宫廷到民间、从文人雅士再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家,都可见到木材雕刻工艺的踪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建筑,或者是古寺庙宏伟的佛像制作,还有小巧的花鸟虫鱼的雕刻,亦或是历史人物的纪念肖像,都有木材雕刻的踪迹可寻。本论文以木材作为雕塑创作材料的特质,从木材材质的特性为出发点,探索木材的特性在雕塑创作中呈现表达出来的可能性。着重探索研究木材和色彩结合碰撞出的火花和呈现方式,展现出木材另一面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木雕赋彩创作语言传达的情感意义。不再以趋避性的方式只是对木材本身材料的解释、说明和运用,而是从人类情感的本位作为出发点,并通过以木材质的雕塑作品创作呈现方式为载体,来传达和表现人的情感思想、灵感思维、理智和感情、灵魂的追求和现实的矛盾等所建立起来的情感传达意义所在。运用赋彩的手法丰富作品的呈现方式和内容。审美情感虽然总的来说是从美的享受中得到的愉快,但其内容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依据审美对象内容的不同而引起不同的情感态度。1本论文主要以雕塑赋彩的文化历史释义在历史雕塑创作中的应用研究为主线索贯穿全文。其中在绪论部分,着重说明木雕的意义和价值,列举雕塑赋彩创作从古代到现代发展的轨迹,现代西方和东方用木材料赋色的雕塑家的实例,以及本人选题的依据和木雕赋彩创作的实践尝试和分析总结。在第一章中梳理木材的地理位置分布、常用木材的种类,木材由传统到现代的创作。在第二章中梳理雕塑赋彩的意义,传统的赋彩工艺缘起发展和运用,以及现代雕塑赋彩的表达在创作中应用的实例,包括雕塑赋彩中运用积累的经验和实例样本,以此为木雕赋彩创作探索提供有利的基础和参考。在第三章中主要介绍雕塑创作中木雕赋彩的技法和呈现,其中包括作者的创作尝试与技法研究。在第四章中着重介绍本人木雕赋彩的创作与探索的试验尝试与创作实践,探索木雕赋彩在当代雕塑创作中以人为本的感情传达和情感表达语言、赋彩和木雕相融合的创作特点以及挖掘木雕赋彩在雕塑创作背后所蕴含的以人的本体情感作为出发点用木雕赋彩的呈现方式为媒介的情感传达意义。最后是结论部分,对全文做一个简单总结,并概括本人在研究生三年期间对木雕赋彩创作探索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3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小飞;;改革高校教学模式培养雕塑创作人才研究[J];成才之路;2019年01期

2 尤里;;“传奇公园”缔造“传奇”——奔萨国际雕塑创作营[J];雕塑;2017年06期

3 李华清;;雕塑创作中的逆向吸引力[J];大众文艺;2018年14期

4 焦兴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青年雕塑创作——以川美青年雕塑家为例[J];美术研究;2016年06期

5 秦文志;;论三维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以卡通雕塑创作为例[J];艺术科技;2017年01期

6 韩子霏;;负空间意识在雕塑创作中的运用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07期

7 马天羽;;我做故我思——有感《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雕塑创作一、二[J];艺术评论;2017年08期

8 廖卫东;;山东省域雕塑创作发展状况浅析[J];齐鲁艺苑;2017年02期

9 易英;;精神与形式的感召——王中近期雕塑创作评析[J];中国拍卖;2017年09期

10 ;“钢铁之夏”·2017中国太原国际青年金属雕塑创作营收官[J];美术教育研究;2017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戴晓玲;戴晓莉;;艺术设计中可承载之“轻”——解析雕塑大师亚力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刘千圣、实习生杨黎、杨涵淅;乌鲁木齐城市雕塑创作营作品落成揭幕[N];新疆日报(汉);2009年

2 孙伟;谈《月亮的欢笑》雕塑创作[N];中国文化报;2004年

3 刘洋;金字塔下的雕塑创作行[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朱小钧 涂辛;聚焦雕塑创作的历史和未来[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东方的浪漫意蕴[N];中国美术报;2017年

6 建德记者站 李牡娇 通讯员 范胜利;建德山水历史成为雕塑创作原点[N];杭州日报;2010年

7 记者 康磊;中国雕塑创作实践基地落户东北师大[N];长春日报;2010年

8 王林(美术批评家);90年代:在开放中展现活跃态势[N];中国艺术报;2011年

9 记者 罗学锋 陈兴鑫;体现乐山精神 鼓舞人们坚定向前[N];乐山日报;2014年

10 彭澄;多培养点“公共艺术”意识[N];太原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仲如;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陈涛;借鉴与选择[D];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

3 曾齐宝;论中国传统雕塑中的塑绘一体[D];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冲冲;探索赋彩手法在木雕作品中的情感传达[D];广州美术学院;2019年

2 王鑫博;玻璃雕塑创作中电镀表现的独特性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8年

3 刘敏;王济达雕塑创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年

4 柯佳敏;竹材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探索[D];广州美术学院;2018年

5 郑伟;奇幻主题人物雕塑创作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6 史雪亮;真实遇到想象—艺用解剖在雕塑创作中的运用[D];清华大学;2017年

7 牟芹芹;2000年以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D];四川美术学院;2018年

8 彭阳;残缺的形体到缺失的意义[D];四川美术学院;2018年

9 赵林生;我意我心—雕塑创作中自我情感表达[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10 唐莉;天璞·巧设 从我的毕业创作中谈雕塑创作中的“巧设”[D];南京艺术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2711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711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9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