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北方地区传统砖雕的装饰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3 01:07

  本文关键词:北方地区传统砖雕的装饰艺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是人类建筑发展史上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态,并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砖雕是一种以砖为基本材料的特殊雕刻工艺,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是中国传统古建筑上的一种重要的装饰构件,历经千年而不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传统砖雕装饰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延续的一种载体,不仅具有独立的观赏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蕴含着宝贵的民俗地域文化精髓,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个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本论文就北方地区传统砖雕的装饰艺术进行研究,文中以北京、天津、山西及临夏等地的砖雕艺术的考察实践为依据,以充分收集的第一手砖雕资料为理论基础,结合当地所现存的砖雕艺术作品实例,重点对各地区砖雕艺术的发展过程、历代特征、雕刻工艺、表现手法、装饰纹样、风格流派、构图特征、题材内容及吉祥纹样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揭示砖雕装饰艺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从美学的角度,结合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建筑学、工艺学、美学及符号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和方法,探讨砖雕在北方地区的装饰艺术特征,力求找寻北方地区本土文化中所蕴含的属于自己的建筑装饰文化和民族文化。本论文通过对北方地区传统砖雕的装饰艺术的研究,努力发掘中国传统装饰文化和民间艺术精髓,为当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料。
【关键词】:传统砖雕 装饰艺术 美学价值 地域文化 传承与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314.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9-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12-14
  • 第2章 简述传统砖雕装饰艺术的历史沿革14-26
  • 2.1 装饰艺术概述14-17
  • 2.1.1 装饰艺术的内涵与源起14-16
  • 2.1.2 传统建筑装饰雕饰艺术的概念及主要艺术形态16-17
  • 2.2 传统砖雕装饰艺术的渊源与发展17-25
  • 2.2.1 唐宋时期砖雕艺术——走向繁昌,成为等级象征18-21
  • 2.2.2 明清时期砖雕艺术——融入民间,跃于巅峰21-24
  • 2.2.3 近现代时期砖雕艺术——中西融合,呈现低迷态势24-25
  • 2.3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北方地区传统砖雕装饰艺术的形成26-42
  • 3.1 自然环境概况26-28
  • 3.1.1 地理环境26-27
  • 3.1.2 气候条件27
  • 3.1.3 自然资源27-28
  • 3.2 历史人文概况28-34
  • 3.2.1 宗教思想28-30
  • 3.2.2 等级观念30-31
  • 3.2.3 风水文化31-33
  • 3.2.4 农耕文明33-34
  • 3.3 北方地区传统砖雕艺术的个案分析及构图特征34-41
  • 3.3.1 北方地区传统砖雕装饰艺术的个案分析34-37
  • 3.3.2 北方地区传统砖雕装饰艺术的构图特征37-41
  • 3.4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北方地区传统砖雕装饰纹样分析42-72
  • 4.1 砖雕装饰的物化形式42-53
  • 4.1.1 门楼砖雕42-47
  • 4.1.2 影壁砖雕47-48
  • 4.1.3 墙面砖雕48-50
  • 4.1.4 屋顶砖雕50-53
  • 4.2 砖雕装饰的题材内容53-66
  • 4.2.1 人物故事与祥禽瑞兽54-59
  • 4.2.2 植物花卉与器物纹饰59-63
  • 4.2.3 书法文字与几何纹样63-66
  • 4.3 砖雕装饰的文化内涵66-71
  • 4.3.1 祈吉文化66-68
  • 4.3.2 礼教文化68-70
  • 4.3.3 民俗文化70
  • 4.3.4 多元文化70-71
  • 4.4 本章小结71-72
  • 第5章 北方地区传统砖雕装饰艺术的美学探索及对当代建筑装饰的影响72-84
  • 5.1 砖雕装饰艺术的美学探索72-76
  • 5.1.1 砖雕装饰的形式美法则72-75
  • 5.1.2 砖雕装饰的符号效应75-76
  • 5.2 传统砖雕装饰艺术在继承中创新76-81
  • 5.2.1 雕刻材料的革新77
  • 5.2.2 纹饰题材的创新77-78
  • 5.2.3 应用范围的拓展78-81
  • 5.3 传统砖雕装饰艺术对当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启思81-83
  • 5.4 本章小结83-84
  • 结论84-86
  • 参考文献86-9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90-92
  • 致谢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毅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多元的必然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胡儿;中国文化绝非与自然和谐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1年05期

3 张竞;论市场经济中的文化创新[J];学术交流;2001年01期

4 顾乃忠;西方文化的形态学考察及其启示——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之二[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赵玲;全球化进程中哈尼文化的适应机制[J];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6 于力;浅谈大众文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张勤;从悟性文化向契约文化的转变——实现民族性格的现代成熟[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茅金康;关于文化先进性的几点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9 蓝爱国,何学威;假日经济与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刘明景;谈谈“文化”的概念和特点[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易洲;邹聪顺;;漳州文化特征浅析——兼谈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吴忠;;论深圳文化的特色与定位[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杨宜勇;董进修;;澳门文化产业前景与定位分析[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薛风平;;区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5 李翠玉;文洪朝;;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6 王利俊;;草原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7 张华;郑长兴;;研究所文化建设刍议[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8 杨福泉;;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以云南省为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张守智;;民博会——长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品牌[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俞岚;;浅论领导在工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A];浙江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艳荣;中国网络文化产业预警[N];中国企业报;2003年

2 赵畅;关于传承文化的随想[N];中国文化报;2005年

3 洪涛;社区文化发展之我见[N];中国艺术报;2003年

4 杨嘉树;创建先进的组织文化[N];中国邮政报;2003年

5 王喜成;以创新精神发展文化产业[N];河南日报;2005年

6 张小明;用传统文化缔造品牌辉煌[N];经理日报;2005年

7 钟淑洁;文明对话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8 刘满衡;和谐社会对文化的诉求[N];深圳特区报;2005年

9 朱震晓;文化兴市战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N];安阳日报;2007年

10 范丽霞;在全市纪念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上的讲话[N];长治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王平聚;深圳创新文化系统的形成与演变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3 王云芳;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南开大学;1997年

6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7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逸宁;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发展阶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郑葳;教育心理学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北方地区传统砖雕的装饰艺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83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c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