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草原民族审美取向影响下的内蒙古城市雕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3 01:09

  本文关键词:草原民族审美取向影响下的内蒙古城市雕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以内蒙古地区的城市雕塑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城市雕塑的民族性出发,对草原民族审美取向的形成与嬗变展开探索,寻找最适合当代城市蒙古人的城市雕塑审美价值。 首先,在分析草原民族传统的地域环境和生活方式、民族精神和艺术遗产的基础上,挖掘草原民族的传统审美取向。其次,对蒙古族人民在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心理状况,进行历史因素、生态因素和文化因素三个角度的分析,进而梳理其审美心理和取向的流变。再次,对内蒙古城市雕塑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实地考察,总结内蒙古城市雕塑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规律对内蒙古城市雕塑的未来进行展望,并根据其问题现状结合草原民族审美的定位,做出内蒙古城市雕塑的理想设计方向的探讨。 本文拓宽民族艺术形式在城市雕塑中的运用,提出草原民族审美文化的自然观、群体性、生活化和歌颂真善美的特征与城市雕塑理念相融的新视角。希望可以给予城市雕塑创作者以启示,使内蒙古的城市雕塑艺术拥有更丰富的创作资源,拓宽发展道路,从而推进民族地区的城市文化发展,并实现对民众特别是城市蒙古人这个特殊群体的人性关怀。
【关键词】:草原民族 审美取向 城市蒙古人 城市雕塑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313.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2
  • 0.1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8-9
  • 0.2 研究意义9-10
  • 0.3 研究思路10
  • 0.4 相关概念界定10-12
  • 第一章 草原民族审美取向的形成12-24
  • 1.1 草原民族审美取向形成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背景12-13
  • 1.1.1 草原民族审美取向形成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背景12-13
  • 1.1.2 地域对草原民族审美形成的影响13
  • 1.2 草原民族审美取向形成的宗教信仰与民族精神背景13-17
  • 1.2.1 草原民族的宗教信仰13-15
  • 1.2.2 草原民族的价值观与民族精神15-17
  • 1.3 草原民族的艺术发展与审美取向17-24
  • 1.3.1 雕塑艺术的成就17-21
  • 1.3.2 其他艺术类型21-22
  • 1.3.3 草原民族传统审美取向总结22-24
  • 第二章 蒙古民族在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心理状况分析24-35
  • 2.1 历史因素——蒙汉融合的巨大历史变革24-26
  • 2.1.1 汉族入迁草原的历史变革24
  • 2.1.2 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口比例变化24-25
  • 2.1.3 蒙汉融合引起的蒙古族语言、习俗和婚姻家庭的改变25-26
  • 2.2 环境因素——草原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26-27
  • 2.2.1 内蒙古草原生态恶化的原因26-27
  • 2.2.2 生态恶化对蒙古族人民情感的伤害27
  • 2.3 文化因素——现代化发展与蒙古人的精神游牧27-30
  • 2.3.1 全球化语境下的内蒙古文化形态28
  • 2.3.2 城市蒙古人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特征28-30
  • 2.4 当代城市蒙古人的审美观念30-35
  • 2.4.1 蒙古族现代艺术形式的嬗变30-32
  • 2.4.1.1 雕塑绘画30-31
  • 2.4.1.2 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走向31-32
  • 2.4.2 当代蒙古族审美取向嬗变32-34
  • 2.4.2.1 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32-33
  • 2.4.2.2 三权分立与融合33-34
  • 2.4.3 当代蒙古族审美取向的大众认同34-35
  • 第三章 内蒙古城市雕塑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35-51
  • 3.1 内蒙古城市雕塑的萌芽35-38
  • 3.1.1 呼和浩特城市初期形态35
  • 3.1.2 萌芽阶段的呼和浩特城市雕塑35-37
  • 3.1.3 萌芽阶段的呼和浩特市城市雕塑特征总结37-38
  • 3.2 内蒙古城市雕塑发展时期的状况分析38-45
  • 3.2.1 数量与分布38-39
  • 3.2.2 类型与题材39-42
  • 3.2.3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42-45
  • 3.3 内蒙古城市雕塑存在的问题45-51
  • 3.3.1 民族文化表层化45-47
  • 3.3.2 造型语言的断层47
  • 3.3.3 缺乏总体规划和管理47-48
  • 3.3.4 缺少公众的参与和互动48-51
  • 第四章 重塑内蒙古地区城市雕塑的理想设计方向51-67
  • 4.1 草原民族的自然观与城市雕塑生态观的有机结合51-57
  • 4.1.1 生态雕塑观念的兴起51-52
  • 4.1.2 草原民族生态观念在城市雕塑中的运用52-57
  • 4.1.2.1 草原地域自然材料在雕塑中的运用53-54
  • 4.1.2.2 草原生态环境在地景雕塑中的延展54-57
  • 4.2 草原民俗文化的群体性与城市雕塑公共参与性的概念对接57-60
  • 4.2.1 城市雕塑的公共参与性57-58
  • 4.2.2 草原文化艺术的群体性在城市雕塑中的运用58-60
  • 4.3 草原民族的生活艺术化与城市雕塑艺术生活化的共同倾向60-63
  • 4.3.1 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美学转向61
  • 4.3.2 草原民族的生活艺术化在城市雕塑中的运用61-63
  • 4.4 草原民族“真善美”的审美理想与城市雕塑向善性的完美重叠63-67
  • 4.4.1 城市雕塑的向善性64
  • 4.4.2 草原民族艺术本质的“真善美”在城市雕塑中的升华64-67
  • 结论67-68
  • 致谢68-69
  • 参考文献69-72
  • 附录1:呼和浩特市城市雕塑现状概览72-73
  • 附录2:鄂尔多斯市城市雕塑现状概览73-74
  • 附录3:呼和浩特市城市雕塑之民众意见调查问卷74-76
  • 附录4: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荆琦;无锡古运河公共雕塑调查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草原民族审美取向影响下的内蒙古城市雕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83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2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