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形声并茂,拙中秀灵”

发布时间:2017-04-05 11:10

  本文关键词:“形声并茂,拙中秀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泥彩塑是一种古老而又独立的雕塑类型,它由泥塑和彩绘结合而成。山东地区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发现了遗存。北方农民的质朴、山东大汉的豪放以及孔孟儒家文化都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铸造了山东地区泥彩塑色彩艳丽而厚重的地域特色。如今在山东的泰安、滨州、临沂、高密、潍坊等地,泥彩塑制作生产仍然方兴未艾,其中高密泥彩塑最为知名,成为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项目之一。在当代新生活、新文化思潮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扶持、传承、保护就显得更为重要。 笔者运用田野考察的方式,通过实地采集、文献查阅、考证、资料梳理等手段,试图对高密泥彩塑的造型、色彩、装饰纹样等艺术特征、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高密泥彩塑的艺术审美追求,并对其审美精神进行溯源。在此基础上对民间艺术构成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做实验性探索。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我们应更加重视挖掘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探研其精神源流,以敏锐的设计视角,从中提炼出民间艺术的精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内涵。并在符合时代精神面貌的前提下,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视觉语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设计理念与手法。
【关键词】:泥彩塑 民间艺术 审美特征 精神溯源 平面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314.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1
  • 1.1 课题内容、背景及意义8-9
  • 1.1.1 课题内容8
  • 1.1.2 课题背景及意义8-9
  • 1.2 国内研究现状9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9-11
  • 2 高密泥彩塑的概述11-16
  • 2.1 高密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11-12
  • 2.1.1 地理环境11
  • 2.1.2 历史背景11
  • 2.1.3 民间艺术资源11-12
  • 2.2 高密泥彩塑的历史与传承12-14
  • 2.2.1 历史渊源12-13
  • 2.2.2 田野考察手艺人13-14
  • 2.3 高密泥彩塑的手工技艺与制作方法14-15
  • 2.3.1 泥塑制作材料与工具14
  • 2.3.2 泥塑的制作步骤14
  • 2.3.3 泥塑上色步骤14-15
  • 2.4 高密泥彩塑的形式分类15-16
  • 2.4.1 造型分类15
  • 2.4.2 功用分类15-16
  • 3 高密泥彩塑的艺术特征16-31
  • 3.1 高密泥彩塑的造型特征分析16-18
  • 3.1.1 声色并茂16-17
  • 3.1.2 憨厚稚拙17-18
  • 3.1.3 四平八稳18
  • 3.2 高密泥彩塑的色彩特征分析18-20
  • 3.2.1 借鉴与创新18-19
  • 3.2.2 顾前放后19-20
  • 3.2.3 随形赋彩20
  • 3.3 高密泥彩塑的装饰纹样分析20-24
  • 3.3.1 祈福纳吉蝙蝠图案21-22
  • 3.3.2 富贵有余牡丹图案22-23
  • 3.3.3 顺心如意吉语图案23-24
  • 3.4 高密泥彩塑的造型形态分析24-31
  • 3.4.1 夸张与简括形24-25
  • 3.4.2 单行与复合形25-28
  • 3.4.3 对称与均衡形28-31
  • 4 高密泥彩塑的审美特征31-41
  • 4.1 质朴之美31-33
  • 4.2 传神之美33-34
  • 4.3 色彩之美34-41
  • 4.3.1 俗34-38
  • 4.3.2 艳38-41
  • 5 高密泥彩塑艺术审美的精神溯源41-46
  • 5.1 巫术文化与原始审美意识41-43
  • 5.1.1 生殖崇拜观念41-42
  • 5.1.2 与巫术紧密结合的原始择吉心理42-43
  • 5.2 图腾崇拜与原始审美意识43-46
  • 6 高密泥彩塑造型及纹饰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46-50
  • 6.1 高密泥彩塑的造型观念对平面设计的启示46-48
  • 6.1.1 形式与意蕴46-47
  • 6.1.2 联想与解构47
  • 6.1.3 对比与反衬47-48
  • 6.2 高密泥彩塑造型及纹饰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探索48-50
  • 6.2.1 造型构成实验48-49
  • 6.2.2 纹饰图形元素再设计49-50
  • 7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3
  • 致谢53-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4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及社会评价5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雪梅;试论中国结的艺术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2 骆醒妹;;浅谈湘西苗族吊脚楼审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许康;赵爽峰;张晶晶;;试探整合建筑美术与三大构成的实效性[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4 杨大松;论现代设计艺术的简洁之美[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姚征峰;浅析“新艺术”运动的建筑装饰风格[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冯念军;;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与伦理学[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7 邱岚;;回归传统——浅谈现代设计新趋势[J];安徽建筑;2011年05期

8 周雅琼;;从包豪斯重新认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陆小彪;;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郭巧愚;;浅析展示空间的设计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新宇;徐志海;白福军;朱倩;;汽车设计中的精致工艺过程实施方法研究[A];2011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机械工程分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任远;;萨满神话与萨满崇拜——对赫哲族神话的思考[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3 周计武;;作为美学范畴的怪诞[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尹嘉誉;;试析民间图式与陶瓷装饰的关系[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艾翔;;换个符号,美在人间天堂——浅析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符号[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6 聂鑫;;艺术设计形式语言在设计中的应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7 童诗婧;;设计的生长性[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8 王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新思考[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9 伍韬;;概念模糊年代的设计美学观[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10 杨婷;;浅析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现状[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彭亮;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姚朋;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物质的表征及构建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李利;自然的人化[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菲;现代包装设计中仿生设计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胡文锦;安徽民间装饰图案的应用价值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蒋璐璐;平面广告图形设计视觉创新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孙琳;徽派建筑中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魏璐璐;现代主义在中国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祝孚;传统鱼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冯素娟;服装平面广告图形的同构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形声并茂,拙中秀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69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869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7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