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雕塑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态雕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生态危机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克服和摆脱生态危机,世界各国陆续出现了生态哲学、生态文化等新兴科学。生态美学就是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产生。那么以生态学为基点建立当代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体系就是必要且重要的。雕塑艺术发展到今天它的存在方式、发展方向、系统结构均与生态美学体系特征相吻合,雕塑生态化是历史的必然。 生态观念的介入为雕塑家提供了新的题材和新的方式,作为一种新颖且有现实意义的雕塑,它的设计特征和设计原则应该集中体现了对自然的显露和尊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持,对人的关怀和提醒。走向自然生态是雕塑艺术的发展趋向,对自然的回归,为雕塑艺术增添了新的发展的可能性。 城市雕塑是一种艺术现象,更是一种生态现象。因此对其创作规律、创作方法的梳理总结、理论归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国生态雕塑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我们的有些雕塑作品已经体现出了生态观念。本文对北京地区一些有生态意识的城市雕塑的进行了现状分析,解析其发展过程,并总结其艺术特点,以至能对全国的生态雕塑创作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生态危机 生态雕塑 生态设计 北京生态雕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3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绪论7-8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7
- 1.2 研究现状7
- 1.3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7-8
- 第2章 生态雕塑兴起的因素8-11
- 2.1 生态雕塑的时代背景8
- 2.2 生态雕塑的社会基础8-9
- 2.3 生态雕塑的技术基础9-10
- 2.4 生态雕塑的哲学基础10-11
- 第3章 生态雕塑属性与类型11-18
- 3.1 生态雕塑属性11-14
- 3.1.1 多元性11-12
- 3.1.2 和谐性12
- 3.1.3 公共性12-14
- 3.2 生态雕塑的类型14-18
- 3.2.1 人文生态雕塑14
- 3.2.2 自然生态雕塑14-15
- 3.2.3 人化自然生态雕塑15-18
- 第4章 生态雕塑的设计特征与原则18-23
- 4.1 设计特征18-20
- 4.1.1 显露自然18
- 4.1.2 尊重自然18
- 4.1.3 对欣赏者的关爱18-19
- 4.1.4 增强与自然环境的沟通19
- 4.1.5 具有足够的弹性设计19-20
- 4.1.6 对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表现20
- 4.2 设计原则20-23
- 4.2.1 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20-21
- 4.2.2 分析现代都市人的生理心理感受21-22
- 4.2.3 材料无害以及制作不会造成污染22
- 4.2.4 公众性与亲和力22-23
- 第5章 北京生态雕塑分析23-32
- 5.1 北京生态雕塑的形成23-24
- 5.1.1 城市经济促进生态雕塑的发展23
- 5.1.2 城市文化拓宽生态雕塑的创作23-24
- 5.1.3 生态意识的普及24
- 5.1.4 绿色奥运的契机24
- 5.2 北京城市雕塑的概况24-25
- 5.3 北京生态雕塑的类型25-32
- 5.3.1 文化生态型25-27
- 5.3.2 自然生态型27-30
- 5.3.3 再生性生态雕塑30-32
- 第6章 关于中国生态雕塑发展的思考32-34
- 6.1 认识和开发民族文化的价值32-33
- 6.2 倾听内心最朴素的需要33-34
- 结语34-35
- 参考书目35-36
- 致谢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食霖;;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评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6期
2 陈大为;;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小说《力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杨荫冲,朱芹;也谈人类中心主义[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郑慧;后现代中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J];天风;2005年06期
5 夏显泽;儒家发展观的生态意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樊国华;;试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J];南昌高专学报;2006年05期
7 陈俊;;当代生态危机的认识论根源及出路[J];伦理学研究;2007年01期
8 石群山;;文学叙事的生态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9 肖毅;;伦理视阈中的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刍议[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0 张加生;仲荣慧;;浅谈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的生态批评观[J];今日科苑;2009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业理;;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建设[A];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李小红;;生态帝国主义的根源与危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周光迅;武群堂;;新世纪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与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宋金华;;循环经济立法初探[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5 庄光辉;陈善科;保平;;阿拉善荒漠草地生态危机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A];草业与西部大开发——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草原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朱继胜;高剑平;;论现代技术生存的危机及其出路[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刘彪;;探讨网络生态危机[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9 张玉荣;;自在自然的“遗忘”——生态危机根源的哲学探析[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王丹;;科技发展与人类生存危机[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实;生态危机———经济学的“原罪”[N];国际商报;2005年
2 刘效仁;沿海开发毁林导致生态危机[N];中国环境报;2007年
3 记者 马晓军 见习记者 吴玉萍;甘南生态危机四伏[N];中国环境报;2004年
4 广心;水,我们亲爱的水[N];江淮时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王冬梅;环保:公众如何变“抱怨”为“行动”[N];工人日报;2009年
6 河南大学 张纯成;构建和谐社会是走出生态危机的重大举措[N];科技日报;2011年
7 沈东坡;正视环渤海发展的生态危机[N];北方经济时报;2007年
8 李瑞芳;生态危机与人的生命价值[N];中山日报;2008年
9 李 文;从欧洲八哥入侵美国看生态危机[N];中国质量报;2004年
10 杜丽燕;“生态危机‘挑战’人道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鹏;从控制走向解放[D];复旦大学;2007年
2 严耕;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转向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许婕;生态危机的社会制度原因与我国的稳态经济模式[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4 雷鸣;危机寻根:现代性反思的潜性主调[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申治安;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绿色解放之路[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余维海;生态危机的困境与消解[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勇兵;从马克思自然观的视角透析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D];苏州大学;2011年
8 王建明;红绿对话[D];苏州大学;2006年
9 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D];苏州大学;2009年
10 万希平;政治哲学视域下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力军;生态雕塑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08年
2 冉博;资本批判视野下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3 马英;福斯特的生态危机观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1年
4 陈寿兰;对生态危机的文化和制度思考[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5 刘巍;福斯特生态危机理论评析[D];东北大学;2008年
6 盖军静;现代性的自然之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逻辑[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8 王蔚;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视野下的生态危机[D];复旦大学;2012年
9 陈永力;生态危机的人文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郑选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生态雕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9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