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画的艺术表现探索
本文关键词:木刻画的艺术表现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综合材料表现艺术中,木刻画算是比较古老的一门传统艺术了,我国木刻艺术的兴衰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从甲骨文到彩陶,从青铜器到画像石,从秦代印章到宋代的雕版印刷,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木刻的影子。木刻画的产生与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木刻艺术是人类几千年来文明成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和美学、文化价值。木刻画是综合材料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木板上雕刻的艺术,但它与版画有着不同的艺术语言,和版画相比,木刻画是在木板上以刀代笔形成的浅浮雕,是雕刻在木板上的画,而版画雕刻完成后需要再进行印制,是印在纸上的画。长期以来,木刻画一直以插画、年画、家具和建筑物上的浅浮雕、牌匾、室内悬挂的装饰画的形式存在。在我国木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和民间艺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木刻作品,他们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对我们今天研究继承木刻这门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艺术创造力、表现力和感染力,为我们传承和发扬木刻这门艺术,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本篇论文是以毕业创作为例,对木刻画艺术的表现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成果,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实践创作前,查阅了大量的关于木刻画制作和方法技巧方面的书籍和专著,并熟知了木刻画的制作过程,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具体实践创作。通过选材、制稿、雕刻、后期打磨、上色、装饰等过程,感悟木刻刀法的千变万化与技法的灵活多样,在虚与实中感受艺术的博大精深,在点线面中品味雕刻的无穷魅力,在黑白灰中深研细节的精彩瞬间,通过本次毕业创作的实践锻炼,自己的木刻画制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对艺术的体验也有了全新的感知。在今天这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木刻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一个木刻艺术的创作者来说,理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传承和发扬民间木刻艺术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木刻画 艺术表现 艺术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31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木刻画的发展历史与现状8-11
- 1.1.1 国内发展史及现状8-10
- 1.1.2 国外发展史及现状10-11
- 1.2 木刻画研究意义11-13
- 1.2.1 理论意义11
- 1.2.2 现实意义11-13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13-14
- 1.3.1 研究方法13
- 1.3.2 创新与不足13-14
- 第2章 毕业创作木刻画的制作过程14-24
- 2.1 前期准备14-17
- 2.1.1 材料的选择14
- 2.1.2 雕刻工具种类14-17
- 2.2 雕刻制作17-19
- 2.2.1 设计画稿17-18
- 2.2.2 雕刻过程18-19
- 2.3 后期处理19-24
- 2.3.1 打磨抛光19-20
- 2.3.2 涂漆种类和方法20-21
- 2.3.3 镶嵌技巧21-22
- 2.3.4 加装边框22-24
- 第3章 毕业创作木刻画的表现特色24-30
- 3.1 阴刻和阳刻24-27
- 3.1.1 阴刻24-25
- 3.1.2 阳刻25
- 3.1.3 混合刻25-27
- 3.2 复制和创作27-30
- 3.2.1 复制木刻27-28
- 3.2.2 创作木刻28-30
- 第4章 毕业创作木刻画的艺术特色30-36
- 4.1 刀法与技法30-31
- 4.1.1 刀法的运用30-31
- 4.1.2 技法的运用31
- 4.2 艺术表现31-36
- 4.2.1 虚与实的表现31-32
- 4.2.2 点、线、面的表现32-33
- 4.2.3 黑、白、灰的表现33-36
- 第5章 木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36-40
- 5.1 木刻艺术的传承36-38
- 5.1.1 文化传承36-37
- 5.1.2 技艺传承37-38
- 5.2 木刻画的艺术前景38-40
- 5.2.1 机遇与挑战38
- 5.2.2 继承与创新38-40
- 结论40-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4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小所;艺术语言:发话主体感知世界的言语形式[J];学术探索;2002年05期
2 洪泉;;艺术命题论[J];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吕澎;作为学科的“艺术史”及其相关学科[J];新美术;2003年03期
4 汤志刚;形色的重组架构与艺术语言的再生[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王亮,章建刚;如何规定艺术[J];哲学研究;2004年05期
6 白松;艺术语言的超越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彭亚丽;“共性”的生活 “个性”的艺术[J];美术观察;2004年06期
8 饶平山;楚文化装饰艺术语言[J];求索;2004年09期
9 翟应增;论艺术语言的产生是感知觉变异的结果——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分析之三[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陈璐;材料·观念·艺术语言[J];装饰;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欣淼;;关于艺术的民族性与艺术交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李敏;;创新设计中民族艺术语言应用的一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陈文武;;对当代艺术与地域美术的思考[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启军;;创造:书籍设计者的使命[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5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苏典娜;;从徐冰看当代艺术的“后殖民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陈向兵;;“精度抽象”:未来艺术的一种可能——以钟曦作品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8 陆玉麒;;书法艺术与区域旅游资源开发[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9 李全;;艺术设计中形象思维的特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10 李传友;;怎样学好书法[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腾飞;“80后画家”:处于艺术、市场之间[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沙尚琪;当代艺术 你有几张脸?[N];上海证券报;2011年
3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实习生 郝思远;传父辈衣钵,撒艺术火种[N];南方日报;2012年
4 贾金莉;当代艺术怎样懂[N];中国艺术报;2013年
5 记者 唐子韬;艺术新秀获机构扶持 市场价值仍需时间考验[N];上海证券报;2013年
6 收藏家、艺评家、大连万达集团艺术品投资负责人 郭庆祥;伪艺疯狂[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刘伟冬邋居其宏 方仪 沈义贞;通过中国艺术塑造“艺术中国”[N];中国艺术报;2007年
8 特约记者 舒洁邋实习记者 薄婷婷 姜梦醒;凝眸艺术世界:色彩与旋律是两个翅膀[N];国际商报;2007年
9 朱其;作为拯救的艺术[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郭持宝;对当代艺术语言浅思[N];大众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政;价值·生活·想象[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谷涛;体验的逻辑—现象学视野下的美术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冯莎;艺术在别处[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曾令香;多元互动:公共艺术创作方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5 刘泰然;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军;再议摹仿与米梅西斯(mimesis)[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7 王琰;迟暮的玫瑰[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8 黎旭;自由观看[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9 邵军;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观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10 沈军;拟真语境下超真实与超绘画互动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应增;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叶萍;“气韵”与“韵律”[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吕亚萍;论艺术语言的弹性美[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包臻隽;形与意[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大棠;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的“观众”与“西方”[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6 孙婧;卡通艺术的精神家园[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明元;诗意的艺术语言与语文教学[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洪毅;“观念”介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艳俗艺术的社会指向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育彬;普通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功能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杨刚;艺术语言的言语生成机制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木刻画的艺术表现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0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