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无锡留青竹刻的艺术特征及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6 21:10

  本文关键词:无锡留青竹刻的艺术特征及传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无锡留青竹刻工艺历史悠久,蕴含着奇特的东方神韵,凝聚着吴文化特有的价值观、审美观,浓缩着江南丝竹文化的精致品位,展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具有浓厚文人气息和独特艺术风格。2008年6月7日,“无锡留青竹刻”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本文主要针对无锡留青竹刻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展开研究论述。首先界定无锡留青竹刻之概念、源流,对其工艺流程——画稿、圈边、起地、分筠等逐一予以详细归纳;其次从美学、民俗学、艺术人类学等多视角出发,基于外在形式美与内涵气质美对无锡留青竹刻的艺术特征进行细致解析,围绕构图形式、器物造型、线条色泽和装饰题材、镌琢刀法、文化底蕴等展开详实研究,分析无锡留青竹刻与诗、书、画、印相邻艺术门类的紧密联系,在对比中凸显无锡留青竹刻的独特风姿;再次采用归纳、演绎法梳理无锡留青竹刻的传承脉络,运用战略规划工具——SWOT分析法研究当代语境下无锡留青竹刻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风险(Opportunity)与机遇(Threats),探讨其发展现状与传承困境;最后明确提出无锡留青竹刻必须以设计创新作为关键举措的传承策略,并提出详实的传承展望与计划构想。
【关键词】:无锡留青竹刻 艺术特征 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314.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7
  • 1.1 研究背景7
  • 1.2 研究目的7-8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8-10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8-9
  • 1.3.2 研究意义9-10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创新点10-15
  •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1.4.2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14-15
  • 1.5 研究方法15-16
  • 1.5.1 文献研究法15
  • 1.5.2 交叉分析法15
  • 1.5.3 案例分析法15
  • 1.5.4 类比论证研究15-16
  • 1.5.5 走访调查法16
  • 1.6 本章小结16-17
  • 第二章 无锡留青竹刻艺术的相关阐述17-28
  • 2.1 无锡留青竹刻概述17-23
  • 2.1.1 何谓无锡留青竹刻17
  • 2.1.2 无锡留青竹刻的源与流17-21
  • 2.1.3 无锡留青竹刻与书画的完美融合21-23
  • 2.2 无锡留青竹刻的典型代表人物23-27
  • 2.2.1 张瑞芝25
  • 2.2.2 张契之25
  • 2.2.3 乔锦洪25-26
  • 2.2.4 乔瑜26
  • 2.2.5 胡瑞康26
  • 2.2.6 许焱26-27
  • 2.3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无锡留青竹刻的工艺流程与其比较分析研究28-43
  • 3.1 无锡留青竹刻的工艺流程28-36
  • 3.1.1 精细选材—采竹29-30
  • 3.1.2 沸水滚烧—煮青30
  • 3.1.3 设计构思—画稿30-31
  • 3.1.4 勾勒轮廓—圈边31-32
  • 3.1.5 刮薄竹青—起地32
  • 3.1.6 渲染意境—分筠32-33
  • 3.1.7 因形润色—平地33-34
  • 3.1.8 精致塑造—修整34-36
  • 3.2 无锡留青竹刻与其他地区竹刻的比较分析36-42
  • 3.2.1 无锡留青竹刻与常州留青竹刻风格之异同36-39
  • 3.2.2 无锡留青竹刻与徽州竹雕风格之异同39-41
  • 3.2.3 无锡留青竹刻与宝庆竹刻风格之异同41-42
  • 3.3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无锡留青竹刻的艺术特征43-55
  • 4.1 无锡留青竹刻的形式美43-48
  • 4.1.1 均衡疏朗的构图形式43
  • 4.1.2 典雅端庄的器物造型43-46
  • 4.1.3 流畅婉转的竹刻线条46-47
  • 4.1.4 素淡细腻的天然色泽47-48
  • 4.2 无锡留青竹刻的内涵美48-54
  • 4.2.1 丰富多样的装饰题材48-49
  • 4.2.2 精湛雅致的镌刻工艺49-53
  • 4.2.3 深厚博大的人文底蕴53-54
  • 4.3 本章小结54-55
  • 第五章 无锡留青竹刻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研究55-63
  • 5.1 无锡留青竹刻在传承中的 SWOT 之优势与机遇分析55-58
  • 5.1.1 无锡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现代经济强市,居民生活水平很高55-56
  • 5.1.2 无锡艺术氛围浓郁,留青竹刻辉映其中56
  • 5.1.3 无锡留青竹刻以刀代笔,雕刻精湛,极具艺术价值56-57
  • 5.1.4 政府保护力度正在加大,鼓励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相继出台57
  • 5.1.5 无锡提出“文化强市”,留青竹刻传承发展可籍此加速57
  • 5.1.6 借中国风之力,深入挖掘无锡留青竹刻精髓57-58
  • 5.2 无锡留青竹刻在传承中的 SWOT 之劣势与风险分析58-59
  • 5.2.1 无锡留青竹刻缺乏规模化的专业竹刻人才与产业化管理与指导58
  • 5.2.2 无锡留青竹刻市场占有率较低,知名度有待加强58
  • 5.2.3 无锡留青竹刻的再设计缺乏充足资金58-59
  • 5.3 无锡留青竹刻传承的创新策略59-62
  • 5.3.1 保持本色化——继承精华,不断超越59
  • 5.3.2 艺术形式多样化——跨界融合,与时俱进59-60
  • 5.3.3 人才规模化——以人为本,发扬瑰宝60-61
  • 5.3.4 民族文化品牌化——塑造优势,引领潮流61
  • 5.3.5 市场化——创新工艺,开发产业61-62
  • 5.4 本章小结62-63
  • 结语63-64
  • 展望64-65
  • 致谢65-66
  • 参考文献66-68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68-69
  • 附录2 插图目录69-78
  • 附录3 表格目录78-79
  • 附录4 无锡留青竹刻传承人访谈——乔锦洪79-81
  • 附录5 无锡留青竹刻第四代传承人访谈——乔瑜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中权;留青竹刻探论[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2 李敏琦;于帆;李彤;;传统竹刻手工艺与现代机械雕刻工艺的比较[J];大众文艺;2011年19期

3 杨秀妹;谈留青竹刻的徐氏流派[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周周;王宠;徐秉方;;“留青竹刻”技近乎道[J];大美术;2005年09期

5 李光华;;解读“计白当黑”[J];美术大观;2009年10期

6 吴传新;独具民族风格的竹雕艺术[J];美术向导;1999年06期

7 钱凯一;;浅谈中国竹刻艺术的流变与传承——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09期

8 蒋永青;;徽州区竹雕工艺品的现状及发展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9 于帆;;无锡竹刻从传统手工艺到现代文化产品的创新[J];江南论坛;2013年06期

10 张r

本文编号:329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29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3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