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河南浚县泥塑艺术的审美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9 14:09

  本文关键词:河南浚县泥塑艺术的审美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泥塑艺术发源于古老的中国,是中国的艺术宝库之一。浚县泥塑得古风土俗侵润,经百姓世代锤炼,形成了地域性颇强的造型模式,是民间艺术的绚丽瑰宝,是浚县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其表现手法率真而朴实,稚拙而有情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寄托了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愿望,体现了远古的文化气息和浑厚古朴的审美品格,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浚县泥塑来源于日常生活,具有热烈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是时代和文化的反映,与劳动人民的信仰、风俗、传说有着深厚的渊源。本论文将从信仰、造型、装饰、色彩等方面深入分析浚县泥塑艺术的审美价值特征,并从中思考如何在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创新等方面进行择取;如何古为今用,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和艺术家个性、富有生命力和艺术价值的民间泥塑作品。 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浚县泥塑艺术审美观念形成的背景。通过它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宗教文化背景两个方面分析中原农耕文明对浚县泥塑的形成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探寻泥塑艺术内在美学意蕴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浚县泥塑的题材内容和工艺制作。首先对浚县泥塑的题材内容进行简单分类介绍,表现出其形式上的多样性。接着泥塑的制作流程,包括取土、捏制、烤胚、彩绘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技法的归纳总结;第三部分:浚县泥塑艺术的审美特征。从浚县泥塑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其审美特征进行分析,由形式上的造型、图案、色彩深入到内在的图腾崇拜、生命意识的美学意蕴,由表及里剖析其审美特征;第四部分:浚县泥塑艺术的发展现状与传承保护。指出浚县泥塑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从拯救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场提出相关解决意见,使浚县泥塑艺术的发展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关键词】:浚县泥塑 审美价值 图腾崇拜 美学意蕴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314.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1 浚县泥塑艺术审美观念的形成背景11-17
  • 1.1 孕育浚县泥塑的自然生态环境11-13
  • 1.2 孕育浚县泥塑的社会宗教环境13-17
  • 2 浚县泥塑艺术的题材内容和制作工艺17-24
  • 2.1 题材内容17-19
  • 2.2 制作工艺19-24
  • 3 浚县泥塑艺术的审美特征24-38
  • 3.1 形式上的审美特征24-32
  • 3.1.1 以形传神24-25
  • 3.1.2 以纹寓意25-28
  • 3.1.3 以色寄情28-32
  • 3.2 浚县泥塑艺术的内容上审美特征32-38
  • 3.2.1 鸟类信仰32-34
  • 3.2.2 尚武精神34-36
  • 3.2.3 富贵吉祥36-38
  • 4 浚县泥塑艺术的发展现状与传承保护38-46
  • 4.1 浚县泥塑艺术的发展现状38-41
  • 4.2 浚县泥塑艺术的传承保护41-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50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德利;仵军智;;关中西部泥塑艺术保护与产业开发的调查[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张文丽;;浚县“泥咕咕”的人文之美[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李林;詹秦川;;陕西凤翔泥塑艺术中的民俗符号[J];电影评介;2009年11期

4 林继富;;从泥土到艺术——泥塑的文化属性及其审美特征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周跃西;解读中华五色审美观[J];美术;2003年11期

6 张敏;孔静;;关于河南浚县泥塑艺术的审美价值及发展问题研究——以黎阳镇杨s樛偷哪喙竟疚齕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0年02期

7 张敏;;农耕环境下文化价值的考察——以中原地区的泥玩具为对象[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张新词;淮阳“泥泥狗”与浚县“泥咕咕”造型审美之比较[J];装饰;2005年08期

9 马刚;浚县泥咕咕形象艺术特征考释[J];装饰;2005年10期

10 路永泽;;浚县民间“泥咕咕”的装饰意蕴[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帆;河南浚县正月古庙会文化保护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河南浚县泥塑艺术的审美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5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35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8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