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浅析徽州木雕的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17-04-30 18:00

  本文关键词:浅析徽州木雕的艺术特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徽州木雕依靠自己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公认为传统的“徽州四雕”之一,是我国明清时期民间木雕艺术宝库中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徽州木雕不仅仅是徽州古民居中的一种装饰手段,而且是作为一种艺术品独立存在的。徽州木雕是古徽州文化派生出来的文化形态,它所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是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的。本文从艺术学、美术学两个方面对徽州木雕加以鉴赏,本文首先使用平铺直叙、列举的手法简单阐述了徽州木雕的人文特征、创作取材以及徽州木雕能够盛行的原因;其次,本文着重从美术学的角度论述了徽州木雕独特的创作方法,鲜明的风格特征以及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在此重点探讨了徽州木雕的用线、刀法、采光、构图布局、雕刻思想等,并且认为,徽州木雕构思巧妙,风格质朴;雅俗共赏,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 在收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对于徽州木雕我有了新的认识。第一、徽州木雕作为一种民间艺术,首先具有民间美术的一些特征,,非常的古朴、雄厚,耐人寻味。第二、徽州木雕艺术的文化思想观念包含着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徽州民间民俗文化。第三、徽州木雕格调欢快,喜庆、励志场面居多,能培养人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第四、徽州木雕程式化很强,很容易理解其含义,通俗易懂。第五、徽州木雕具有很强的绘画性和装饰性,与绘画艺术有共通之处。
【关键词】:徽州木雕 审美特征 创作方法 艺术形式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31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9
  • 1.1 关于徽州木雕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7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7-8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8-9
  • 2. 徽州木雕的人文特征及盛行原因9-17
  • 2.1 徽州历史与文化9
  • 2.2 新安画派对徽州木雕的影响9-10
  • 2.3 新安理学对徽州木雕的影响10-12
  • 2.4 徽商与徽州木雕12
  • 2.5 徽州木雕盛行原因综述12-17
  • 2.5.1 文化背景深厚12
  • 2.5.2 山多地少,宅基地紧张12
  • 2.5.3 特殊的建筑样式12-14
  • 2.5.4 徽商的相互攀比14-17
  • 3. 徽州木雕的题材与内容17-25
  • 3.1 以人物故事为素材的木雕17-19
  • 3.2 以山水为素材的木雕19-20
  • 3.3 以诗文内容、花鸟、动物、树木、八宝博图案为内容的木雕20-25
  • 4. 徽州木雕的创作方法与审美品格25-43
  • 4.1 徽州木雕的创作方法25-33
  • 4.1.1 以实用美观为目的的创作方法25-28
  • 4.1.2 赋予主体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创作方法28-31
  • 4.1.3 运用夸张、变形、象征、暗示的创作手法31-33
  • 4.2 徽州木雕的审美特征33-43
  • 4.2.1 构思缜密,风格朴实33-38
  • 4.2.2 雅俗共赏,具有很强的装饰性38-43
  • 5. 徽州木雕的艺术形式43-53
  • 5.1 多元的艺术形式43-44
  • 5.2 特殊的木质纹理44-46
  • 5.3 婀娜多姿的线条46-47
  • 5.4 巧妙的光影造型47-49
  • 5.5 优雅的装饰效果49-50
  • 5.6 完整而新颖的构思设计50-53
  • 6. 徽州木雕的继承与发展53-55
  • 小结55-57
  • 致谢57-59
  • 参考文献59-61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世华;徽商研究:回眸与前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段泽民;柴彬彬;;徽州建筑中的木雕艺术[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柳岳武;张丽娟;;清代新安画派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居辛;古歙木雕[J];上海工艺美术;2001年03期

5 吴怡;徽州古村落中的三雕艺术[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6 曹天生;本世纪以来国内徽学研究概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7 李霞;论新安理学的形成、演变及其阶段性特征[J];中国哲学史;2003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浅析徽州木雕的艺术特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37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4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