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诗性空间—用雕塑语言诠释城市公园空间的形与意

发布时间:2017-05-09 23:05

  本文关键词:诗性空间—用雕塑语言诠释城市公园空间的形与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体,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体现出她的重要性。然而国内的景观设计走到今天,抄袭和拼贴的现象依然存在,鲜有优秀的、独特的、属于中国本土的设计。中国的景观设计在世纪的洪流下,不能简单的仿古仿外,应立足当下,在新时代创造一种内涵与形式结合的新景观空间。 在形形色色的设计语言交叉混合中,雕塑语言作为一个具有诗般性质的空间造型语言被广泛借鉴与运用。她的材质、形态、体量、空间等语言能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不同设计类别以新的启发。 针对我国景观设计的现状问题,本文提出了城市公园空间形态与雕塑语言的结合的设计手法,试图创造一个具有雕塑般诗性的公园空间。通过对雕塑艺术语言的剖析与理解以及对典型“雕塑化”设计作品的探讨,找寻雕塑语言与城市公园空间形态设计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并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关设计方面的理解,探讨雕塑语言融入城市公园空间形态设计在当代中国现实情况下的实际运用。因此整个研究围绕雕塑语言和公园空间形态相结合的角度来设计在全球化趋势下的我国城市公园空间形态的个性化、地域化和人性化。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出城市公园设计的新思路。最终创作了杭州钱江新城雕塑公园规划设计,并取得了突出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增加了信心,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雕塑语言 城市公园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3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3
  • 1.1 课题研究范围及研究意义7-8
  • 1.1.1 课题研究范围7
  • 1.1.2 课题研究意义7-8
  • 1.2 课题研究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8-10
  • 1.2.1 课题研究理论基础8-9
  • 1.2.2 课题研究方法9-10
  • 1.3 课题研究现状10-13
  • 第二章 解读“雕塑”——雕塑语言的设计性13-25
  • 2.1 雕塑与“设计”13-20
  • 2.1.1 雕塑13-14
  • 2.1.2 雕塑之语言14-19
  • 2.1.3 雕塑与造型设计的关系19-20
  • 2.2 生活中的“雕塑化”设计20-24
  • 2.2.1 “雕塑化”百态20-22
  • 2.2.2 雕塑语言融入设计的作用22-23
  • 2.2.3 景观空间与雕塑语言23-24
  • 2.3 小结24-25
  • 第三章 诗性:公园=“大雕塑”25-39
  • 3.1 在城市里的公园25-29
  • 3.1.1 公园之于城市25-27
  • 3.1.2 公园空间形态分析27-29
  • 3.2 公园空间形态的可雕塑性讨论29-31
  • 3.3 设计诗性的公园31-34
  • 3.3.1 意境与设计31-32
  • 3.3.2 文脉与设计32-33
  • 3.3.3 “气”、“韵”与设计33-34
  • 3.4 以形传神气韵生动34-38
  • 3.4.1 “雕塑”感官34
  • 3.4.2 平面规划34-36
  • 3.4.3 竖向立面空间36-37
  • 3.4.4 构筑物37-38
  • 3.5 小结38-39
  • 第四章 创作:杭州钱江新城雕塑公园空间设计39-49
  • 4.1 基地与项目分析39-42
  • 4.1.1 场地调研39-40
  • 4.1.2 设计难点40-41
  • 4.1.3 设计原则41-42
  • 4.2 确立“大雕塑”设计理念42-43
  • 4.3 总体规划设计43-48
  • 4.3.1 诗性的传达43-44
  • 4.3.2 空间布局44-45
  • 4.3.3 道路和水系45-46
  • 4.3.4 建筑46-47
  • 4.3.5 植被47
  • 4.3.6 局部景观营造47-48
  • 4.4 小结48-49
  • 结论与展望49-50
  • 参考文献50-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箐;空间的雕塑──艺术家野口勇的园林作品[J];中国园林;2002年02期

2 姚亦锋;现代城市公园平淡朴实的审美与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4年08期


  本文关键词:诗性空间—用雕塑语言诠释城市公园空间的形与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3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53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8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