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方城石猴与民间信仰

发布时间:2017-05-10 02:04

  本文关键词:方城石猴与民间信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方城石猴是中原民间石刻艺术的一个独特品类,它的产地在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的砚山铺村。方城石猴雕刻工艺能够流传至今,依赖于它那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方城石猴是当地民间大众的心理写照,并成为一种体现当地民众生命意识和情感特质的艺术形式。民间艺人们用该县黄石山上所特有的石材——花石作为原料,因材构思,雕刻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如猴背猴、猴抱猴、母子猴、扭脸猴、捧桃猴、猪背猴、狮背猴等等,其造型古朴、惟妙惟肖、灵气十足。每一件石猴作品都是艺人们凭借着他们生活的灵感和丰富想象力雕刻而成,由雕刻者刻画出来的石猴个个憨态可掬,具有极其鲜活的生命力。 本论文从民间美术造型和民间信仰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对方城石猴造型创作中体现出的真、善、美理想进行论述,另一方面,对方城石猴造型题材和造型特征中体现出的生命繁衍主题以及祈福纳祥意识给予论述。第一部分简述了方城石猴的地域特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充满灵性的方城石猴。第二部分论述了方城石猴的造型及其反映出的民众信仰。首先以创作者的立场为视角,采用以“俗”为特征的生活事实(主要指老艺人的口述和生活现状),论述了方城石猴创作群体的审美创作理想;然后,从方城石猴作品形式本身出发,从它的题材和造型特征入手,论述方城石猴辟邪、消灾,纳福、求吉以及生命孕育、延续的主题思想;最后在这一章第三节的第四小节又着重阐述了方城石猴所具有的抚慰补偿民众心理的民俗功能,也就是方城石猴造型特征中的实用性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方城石猴造型受到“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双重制约,而且实用价值对其的制约更为突出。随着民众生产、生活方式与信仰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方城石猴的民俗意蕴和文化内涵也发生着变化。第三部分将方城石猴与大环境下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联系起来,主要针对方城石猴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一些看法。 通过考察和了解方城石猴的创作群体,本文深入认识了方城石猴造型创作中体现出的真、善、美理想,从而阐释方城石猴独特的精神内涵。方城石猴的创作艺人相信这小小的灵猴不但可以让乡亲们避凶纳吉,而且又能让孩子们在把玩和佩戴的过程中,得到启蒙教育。在民间艺人的心中,石猴是祈求平安,送人吉庆的灵物。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民间艺人始终遵循着“善”的创作理想,在“善”的基础上,塑造美。“真”在这里完全服从了民间的创作法则,这一法则追求的已经不是客观的真实,而是创作者心中的真实。 方城石猴的雕刻技艺全凭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有着较为清晰的传承谱系和历史脉络。然而,由于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和年龄的逐渐增大,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所以真诚希望通过对方城石猴的全面研究和保护,使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新的时期里,重新焕发出光彩。
【关键词】:民间美术 方城石猴造型 民间信仰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314.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3
  • 一、选题意义9-10
  • 二、研究现状与本文创新之处10-11
  • 三、研究方法与理论11-13
  • 第一章 方城石猴的地域特征13-20
  • 1.1 方城石猴的地理环境13-16
  • 1.2 方城石猴的人文环境16-20
  • 第二章 方城石猴造型与民间信仰问题20-49
  • 2.1 方城石猴的造型创作与民间信仰20-27
  • 2.1.1 方城石猴创作群体的传承20-23
  • 2.1.2 方城石猴造型与艺人的创作理想23-27
  • 2.2 方城石猴的造型题材与民间信仰27-29
  • 2.2.1 捧桃猴27-28
  • 2.2.2 母子猴或“辈辈猴”28-29
  • 2.3 方城石猴的造型特征与民间信仰29-49
  • 2.3.1 方城石猴造型特征之因材构思30-32
  • 2.3.2 方城石猴造型特征之象征性32-39
  • 2.3.3 石猴造型特征之随意性39-41
  • 2.3.4 石猴造型特征之实用性41-49
  • 第三章 方城石猴的前景展望49-55
  • 3.1 方城石猴造型的继承与创新49-50
  • 3.2 方城石猴的保护前景50-55
  • 结语55-56
  • 注释56-59
  • 参考文献59-63
  • 后记6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fE嵘;;“古拙”而“芬芳”——方城石猴艺术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本文关键词:方城石猴与民间信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3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53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a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