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03:19
本文关键词: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研究
【摘要】: 晚期犍陀罗(Gandhara)风格艺术主要流行于今阿富汗北部一带,可以被看作早期犍陀罗艺术向更大范围的中亚区域传播的结果,所以它必然融入了许多中亚本地原有特色,具有波斯、希腊化、印度和草原文化的混合特色,这就使得具有古典特色的早期造型有了很大变化,佛像由早期古典写实的希腊化风格的小型雕像向程式化的迦毕试样式过渡,为神秘的东方样式的巨大立佛提供了范本,石窟艺术和壁画艺术也融入中亚的审美喜好。还有佛像塑造主要从石雕转变为灰泥造像,为泥塑佛像之缘起。随着大型石窟的开凿,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佛教的东传,晚期犍陀罗艺术亦影响到我国新疆、敦煌等地的佛教艺术,在佛教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总之,本文主要探讨了晚期犍陀罗风格艺术的演变、造型特色及其文化学意义。
【关键词】:晚期 犍陀罗 佛教 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30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序言8-10
- 1 研究背景与现状8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8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8-10
- 第一章 关于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基本概念10-21
- 1.1 犍陀罗文化的基本概念10-16
- 1.1.1 犍陀罗地区11-13
- 1.1.2 犍陀罗文化和佛教艺术13-16
- 1.2 晚期犍陀罗文化的基本概念16-21
- 1.2.1 大贵霜与小贵霜16-18
- 1.2.2 晚期犍陀罗文化和佛教艺术18-21
- 第二章 晚期犍陀罗佛教泥塑传统的来源21-27
- 2.1 甘奇(灰泥)技术21-22
- 2.2 巴克特利亚的希腊化艺术22-24
- 2.3 灰泥技术在佛教艺术中的运用24-27
- 第三章 晚期犍陀罗佛像样式和造型特色27-44
- 3.1 兴都库什山脉以南地区的佛教样式27-34
- 3.1.1 迦毕试27-30
- 3.1.2 哈达30-32
- 3.1.3 丰都基斯坦32-34
- 3.2 阿姆河流域34-42
- 3.2.1 怛蜜35-38
- 3.2.2 达尔维津-捷佩38-39
- 3.2.3 阿德日纳-捷佩39-42
- 3.3 我国新疆地区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42-44
- 第四章 晚期犍陀罗时期的石窟艺术44-53
- 4.1 巴米扬石窟的概况44-46
- 4.1.1 地理位置44-45
- 4.1.2 历史概况45
- 4.1.3 开凿年代45-46
- 4.2 巴米扬石窟艺术46-53
- 4.2.1 巴米扬石窟的洞窟形制46-48
- 4.2.2 巴米扬石窟的壁画48-50
- 4.2.3 巴米扬石窟的佛像造型50-53
- 结论53-55
- 参考文献55-58
- 附录58-59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的论文59-60
- 致谢60-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j口隆康 ,刘永增;巴米羊石窟[J];敦煌研究;1983年00期
2 耿剑;犍陀罗佛传浮雕与克孜尔佛传壁画之“释迦诞生”图像比较[J];美术观察;2005年04期
3 沈爱凤;;晚期犍陀罗艺术的几种佛像样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年01期
4 耿剑;;克孜尔佛传遗迹与犍陀罗关系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年05期
5 贾应逸;;丝绸之路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本文编号:681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68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