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五代彩塑探微
本文关键词: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五代彩塑探微
【摘要】: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有着五千年中国看山西的美誉。也是全国彩塑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之一。位于平遥城北15公里郝洞村的镇国寺万佛殿中保存有一批珍贵的佛教彩塑造像,这铺彩塑虽历史久远,仍保留五代彩塑风采,它们是我国早期彩塑中的杰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后发现,学术界对此专题的研究较少;现有的成果、大多都是粗略的介绍,还没有较为专业的论文或出版此方面的专著,而对其艺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则更为稀少。 虽然各种彩塑艺术的学术成果层出不穷,但彩塑艺术研究者们更多关注于敦煌地区的彩塑艺术,相比之下其他地区彩塑艺术研究的成果为数不多。有关山西佛教彩塑的研究急需我们对其进行深入发掘和系统整理。文章以对平遥镇国寺万佛殿的彩塑实地考察出发,运用考古类型学以及图像学的方法对其彩塑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研究,这不仅增添了对于佛教彩塑艺术的研究,还有利于保护和弘扬镇国寺万佛殿彩塑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价值。 文章对殿内彩塑进行了艺术风格的研究,对造像的时代特点、题材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说明镇国寺万佛殿内彩塑的艺术风格。并认定它对前朝的继承与对后世的传承。通过笔者的初步分析,万佛殿彩塑的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中晚唐特征,为研究中国五代时期佛教彩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综观万佛殿彩塑的特征和内涵,具有较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应该得到社会各界及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万佛殿 五代彩塑 艺术特征 修复与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305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序言11-13
- 第一章 镇国寺万佛殿五代彩塑的考察及制作技法13-23
- 1.1 镇国寺万佛殿五代彩塑的布局样式13-14
- 1.2 镇国寺五代彩塑的造型考察14-20
- 1.2.1 主佛14-15
- 1.2.2 弟子像:迦叶、阿难15-16
- 1.2.3 普贤、文殊二菩萨16-17
- 1.2.4 胁侍菩萨17-18
- 1.2.5 天王18-19
- 1.2.6 供养人19-20
- 1.3 彩塑工艺20-23
- 1.3.1 胎工技法21
- 1.3.2 塑工技法21
- 1.3.3 彩绘技法21-22
- 1.3.4 贴金技法22-23
- 第二章 镇国寺万佛殿五代彩塑的艺术特征23-29
- 2.1 造型特征23-26
- 2.1.1 佛像23
- 2.1.2 菩萨像23
- 2.1.3 弟子像23
- 2.1.4 天王像23
- 2.1.5 供养人23-24
- 2.1.6 饰物造型24-26
- 2.2 与同时期敦煌五代菩萨彩塑的比较26-27
- 2.3 艺术特征总结27-29
- 第三章 镇国寺万佛殿五代彩塑的损毁与保护29-33
- 3.1 损毁状况29-31
- 3.2 修复31-33
- 第四章 镇国寺万佛殿五代彩塑的艺术特色及艺术价值33-35
- 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7-38
- 致谢38-39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39-4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向阳;论中国服装史的研究方法[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孙昌盛;黑水城出土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木板画考[J];敦煌研究;2001年02期
3 于倩;卢秀文;;敦煌壁画中的妇女花钿妆——妆饰文化研究之五[J];敦煌研究;2006年05期
4 张竞琼,崔荣荣,刘水;江南水乡妇女首服的形制与渊源[J];纺织学报;2005年05期
5 王丹;从“观音”形态之流变看中国佛教美术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彭肜;站在神的一边——略论藏传佛教雕塑艺术及其特征[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邹清泉;吴地魂瓶上的佛像初探[J];美术研究;2001年03期
8 徐丽娟;;浅谈魏晋南北朝玄学之风对佛教造像的影响[J];美与时代;2006年04期
9 孙昌盛;西夏服饰研究[J];民族研究;2001年06期
10 陈小鸣;云冈第二十窟佛造像的浑和美——先秦美学在北魏的成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2 袁承志;风格与象征——魏晋南北朝莲花图像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柳逸善;关于蒙古包的审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邱忠鸣;北朝晚期青齐区域佛教美术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5 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6 赵岩;明清西洋风绘画研究(1579-1840)[D];东南大学;2006年
7 项江涛;大昭寺转经廊壁画艺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张明学;道教与明清文人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马新广;唐五代佛寺壁画的文献考察[D];西北大学;2008年
10 邢莉莉;明代佛传故事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欢;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中性化人物[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2 屈宏;近代中国城市女子服饰变迁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3 孙利波;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色墨关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董睿;河南两汉画像砖艺术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5 汤新星;旗袍审美文化内涵的解读[D];武汉大学;2005年
6 史宏蕾;禅宗与宋代禅画艺术的文化探索[D];山西大学;2006年
7 赵红瑶;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东方样式[D];苏州大学;2005年
8 唐珂;元代杂剧艺术对元代道教雕塑造型之影响[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年
9 张红霞;论景德镇传统釉上彩雕塑瓷[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年
10 毛小平;宋代以前道教太上老君石刻造像形象初探[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62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862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