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动漫艺术论文 >

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大传播战略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3-14 08:34

  本文选题:国家形象 切入点:大众传播媒介 出处:《新闻爱好者》2009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传播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我们要有效地传播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就必须树立大传播的观念,就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传播媒介领域,还必须扩大到期刊杂志、图书出版、电影乃至动漫、录音、录像、电子游戏等所有泛大众传播媒介领域。这些新闻传播媒介和泛大众传播媒介,构成了传播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的立体化媒介大传播网络。我们要认真研究、善于运用这个媒介大传播的立体网络来树立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大传播还有第二层意思:不仅要注重充分运用新闻媒介和泛大众传播媒介的大传播,还要高度重视国家政策国家行为、实物传播和人际传播领域的大传播。只有这样,我们树立和传播的国家形象才是坚实、持久、可信的。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oday'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globalization, if we want to effectively disseminate the image of the country and influence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we must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mass communication, that is, we must not limit ourselves to newspapers, radio and television. The field of the news media, such as the Internet, must also be expanded to include periodicals, magazines, book publishing, films and even animation, audio, video, video games, and all other areas of the mass media. These news media and the pan-mass media, It constitutes a three-dimensional media communication network that disseminates the image of the country and influences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We should seriously study and be good at using this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of mass media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image. Dissemination of the national image.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national image has a second meaning: not only should we pay full attention to the mass media and the mass media, but als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ate policy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state. Physic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nly in this way, we build and spread the image of the country is solid, lasting, credibl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分类号】:G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江艳;;论企业通讯中的“民生新闻”——以企业报《双鹤药业》的一次征文为例[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顾军;;叙事视角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以《狷狂黄健翔》等报道为例[J];今传媒;2008年01期

3 荀洁;;论地方高校学生新闻写作技能培养的软肋[J];今传媒;2010年11期

4 刘中华;;探讨新闻采访的原则[J];才智;2010年27期

5 刘中华;;谈新闻报道如何选准角度写出佳作[J];才智;2010年28期

6 侯福玉;;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J];才智;2010年35期

7 裴钰;;浅谈广播电视新闻写作[J];才智;2010年35期

8 尹兴;;编辑工作中“隐私侵权”现象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02期

9 张楠;;从西方会议新闻报道看我国会议新闻报道改进策略[J];沧桑;2010年10期

10 肖鲁仁;肖灿;欧阳世芬;;如何培养学生的经济新闻敏感性[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骆正林;;领导干部的媒体素养与突发性事件的处理[A];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乐;新闻客观性原理的法律解读[D];复旦大学;2007年

2 严轶伦;基于知识解析体系的语篇综合分析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王芳;当前我国大众化报纸消息来源偏向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4 赵为学;论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理论的建构[D];上海大学;2008年

5 张晓锋;新闻职业精神论[D];复旦大学;2008年

6 田秋生;市场化生存的党报新闻生产[D];复旦大学;2008年

7 毛家武;媒介生态视野下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8 陈奕;“媒介事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贾品荣;世界性通讯社经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仕权;“三农”报道中农民主体地位的考察与分析(2004年—2009年)[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红丽;从新闻编译研究看我国英语新闻网站的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琦;大众文化叙事下的媒介公信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九伟;范敬宜新闻思想与总编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5年

4 刘立红;《燕赵都市报》社会新闻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5 周少四;报纸娱乐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雪迟;抗战时期《拂晓报》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7 向阳;作为修辞的新闻语体[D];西北大学;2007年

8 张勇;虚假新闻的真实图景与成因初探[D];西北大学;2007年

9 蔡敏;从语言元功能角度看网络英语新闻的语篇特征[D];广西大学;2006年

10 聂志腾;叙事学视域中的报纸新闻[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夏楠;;亚运会期间《中国日报》头版中的国家形象塑造——在议程设置的视角下[J];媒体时代;2011年03期

2 张璐;;在对外传播中做好解释性报道[J];青年记者;2011年20期

3 ;精品展柜[J];对外传播;2011年09期

4 刘琼;;国家形象片如何传递“中国梦”[J];媒体时代;2011年05期

5 萧逸;;中西方媒体灾难事件报道差异性研究[J];视听纵横;2011年04期

6 袁卿;弗瑞德·欧波洛特;;非洲需要更强有力地在国际舆论场上发声——对话乌干达新闻媒体管理局局长弗瑞德·欧波洛特[J];中国记者;2011年08期

7 李静娴;;重塑中国形象的挑战与对策[J];科技智囊;2011年08期

8 邵丽;;从俄罗斯大火看国家形象与危机公关管理[J];新闻世界;2011年07期

9 纪忠慧;;去功利化:“新闻立台”的深层解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10 王韶;;上海世博会报道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提升——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世博特刊》为例[J];新闻世界;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万晓红;;奥运报道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2 李爱晖;万兴伟;;国家形象构建视域下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与新闻体制机制创新——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胡道明;;论中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兼析“和谐世界”外交理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4 倪建平;;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理论思考[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5 倪建平;;国家形象塑造和中国对非洲政策:和谐文化传播的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6 王慧;;论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误读现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世瑞;;危机情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以汶川大地震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8 谷晓江;徐英;;中国国际现代化与中国国家形象定位[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易剑东;;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形象塑造与媒体应对[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县祥 柯健;汶川大地震:重塑中国国家形象的新契机[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执笔记者 何梦舒 田帆 参与记者 王军 叶书宏 赵燕燕 陈济朋 郭一娜 缪晓娟;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国家形象[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林良旗;媒体公信力、政府信息透明度与国家形象的互动[N];中华新闻报;2008年

4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程曼丽;掌握国家形象 塑造的主动权[N];人民日报;2008年

5 《文化纵横》执行主编 高超群;国家形象2008与世界互相打量[N];中国经营报;2008年

6 喻中;宪法描述的国家形象[N];法制日报;2009年

7 韩建军;阿披实吁修国家形象,盼6月重开峰会[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王晨;抓住难得历史机遇 塑造良好国家形象[N];人民日报;2010年

9 李劳;国家形象与普通民众[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童大焕;被天价瓷重塑的国家形象[N];中国保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思齐;国家软实力的模式建构[D];浙江大学;2011年

2 陈世阳;国家形象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袁赛男;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县祥;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艾小勇;重大事件中的国家形象塑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胡斌;何以代表“中国”[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8 李凯;全球性媒介事件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D];复旦大学;2005年

9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丁磊;国家形象及其对国家间行为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坤;公共危机中新闻媒体的国家形象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付玲玲;《人民日报》镜像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付玲玲;《人民日报》镜像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刘丹;跨文化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D];浙江大学;2011年

5 郭昕;上海世博会中我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琨;中国电影中国家形象建构的问题与策略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任彦;试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何亚伦;台湾地区媒体对中国大陆国家形象之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李爽;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形象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10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ongmansheji/1610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5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