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像时代知识分子的行动角色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tion character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image era, and considers that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new media center, the image substitution text is beyond the appearance, rational medit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truth. The intellectuals who are based on the criticism still possess great ideas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space. Re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picture and text relation has the way to seek, a group of college intellectuals successfully transform the media intellectuals, they have done nothing in the academic popularization, and the intellectuals can make a difference in improving the visual cultural producers, the consumer's anti-reflective media literacy. Facing the main trend of the "bulk culture" image, elite intellectuals can still adhere to the individuality and critical value scale, and dare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creation of small-scale images. The humanities intellectuals should strengthen the sensitivity to the new form of image culture, such as animation and games in the network era, to develop in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dialectical criticism, to promot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ss culture with the elite culture, so as to not live the sacred day of the "social conscience".
【作者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网络文化背景下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方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2YJC71003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12RC1114] 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主任基金的资助
【分类号】:D66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小玲;网络游戏对古典作品的重构——以《吞食天地Online》和《三国策Online》为例[J];当代传播;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杨;“飘”年代的女性物语——对林白小说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康瑜;试论全球化视角下高等教育的社会批判功能[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3 王生钰,李培凤;论高等学校管理的新视角——知识分子及其组织的本质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4 游建荣;走向日常生活的美学意识形态——解读社会演进中的消费文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袁艳;对时尚杂志批判的批判[J];编辑之友;2004年06期
6 段吉方;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范式转换与观念变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刘俊英,武旭;学术规范与知识分子良知[J];图书与情报;2005年02期
8 闫伊默;;“超级女声”的媒介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9 史一奇;;选秀节目生命周期的思考[J];传媒观察;2007年08期
10 王阳;叙述时间与叙述情景[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陈红兵;陈玉海;;解析新卢德主义对电视的声讨[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马凌;高建惠;;后现代中的学院派知识分子[A];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春萍;;学者·知识分子·知识工作者[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5 荀振芳;;学术自律视角中的学术自由[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2 胡亚敏;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5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侯运华;晚清狭邪小说新论[D];河南大学;2003年
8 张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D];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
9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10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从总体性思辨到症状阅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邱健;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化理论[D];苏州大学;2002年
3 胡燕妮;审美世俗化[D];暨南大学;2003年
4 胡艳玲;《豆棚闲话》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毛剑;论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合法性危机[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赵云红;生命与焦虑[D];河南大学;2003年
7 贺连辉;转型期中国农民政治心理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于琦;萨伊德知识分子论及其当代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钱继云;《上海文学》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思潮[D];苏州大学;2003年
10 冉儒学;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形态特征及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思屈;广告符号与消费的二元结构[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安宪;;什么是知识分子[J];视野;2011年16期
2 黄纪苏;;知识分子要担起价值多元化的重任[J];绿叶;2011年07期
3 程玮;;理性的声音[J];幸福(悦读);2011年08期
4 王磊;;50年代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5 侯婀清;;试析20世纪初知识分子“豪杰化”的原因[J];湘潮(下半月);2011年06期
6 李沛;文红玉;;建国初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积极转变——以1949—1956年的知识分子为对象[J];理论导刊;2011年09期
7 朱敏;高永钰;;演绎中国:我们是中产预备军[J];涉世之初;2006年03期
8 陈珏;董文;;关于宁夏新的社会阶层中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报告[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崔晓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知识分子思想教育的基本经验[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强;童庆平;;基于政治认同的“团结、教育、改造”政策——以过渡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例[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管怀伦;;建国后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艰辛探索及其对执政党建设的重大影响[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2 孟令方;;关于当前科技系统知识分子思想状况的分析[A];发展篇——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十辑[C];2004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在主论坛暨开幕式上的致辞[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周碧晴;王健;;邓小平的知识分子理念及其社会进步意义[A];上海市社联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5 邢旭宁;靳英辉;;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演变及其经验教训[A];陕西省社会科学理论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本来;;怎样对待知识分子中的“法轮功”痴迷者?[A];2002年中国反邪教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邓伟志;;“文人第一”短论[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8 王建国;;知识分子应该是爱国的典范[A];海南省“人才发展与荣辱观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亚昆;;以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搞好世纪之初的知识分子队伍建设[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10 王鑫磊;;从“青年与老年”之争看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代沟[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阮直;谁能代表知识分子[N];贵阳日报;2007年
2 赵令蔚;发挥引领作用创出优异成果[N];汕头日报;2007年
3 谢辉;顾明杰走访慰问我区知识分子代表[N];铜仁日报;2008年
4 林贤治;为一代知识分子画像[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赵丽莉 作者单位系太原公路分局;如何防止知识分子人才流失[N];科学导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庆英;关于“知识分子”概念的界定[N];北京日报;2008年
7 李树友;展示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N];协商新报;2007年
8 杨卫泽;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N];无锡日报;2008年
9 查常平 洁尘 邓乐 董志强;创造与独立——关于知识分子尊严的对话[N];法制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康慨;在萨科齐面前,法国知识分子忽左忽右[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平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韩亚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知识分子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3 刘晔;迈向现代国家: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国家建设[D];复旦大学;2003年
4 余凯;台湾威权体制下的知识分子[D];复旦大学;2008年
5 张绍春;“五·七”干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金涛;新生国家政权建设与城市社会层级结构变动[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7 刘洪森;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杜峰;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秦;知识阶层的生成及对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姜楠;大众传播对现代知识分子历史定位流变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3 成然;知识分子的传媒观念[D];暨南大学;2006年
4 鲁克霞;民国前期自杀问题研究之探析(1912~1930)[D];苏州大学;2008年
5 张大伟;当代中国政治权力系统采集知识的模式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6 黄海蓉;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郭杨;我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目的与幸福价值[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赵爽;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邱忠信;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雪茹;建国后至六十年代前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02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ongmansheji/2302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