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广告艺术论文 >

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在屏蔽广告案件中的司法适用批判

发布时间:2025-04-26 22:14
  对于屏蔽广告类案件,我国司法实践中大多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条款进行裁决。法院的裁判立场高度一致,几乎都认定屏蔽行为实施方构成不正当竞争。司法实践中依据一般条款展开的路径大致如下:将“商业道德”内涵具体化继而认定屏蔽行为违反商业道德;认定商业利益具有可保护性而屏蔽行为伤害了该等商业利益;认定屏蔽行为导致的损害结果存在;认为屏蔽行为不利于消费者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2017年修订的新《反不正当竞争法》增加了“互联网条款”,但自实施后适用于屏蔽广告案件的例子寥寥,且所适用者均为兜底条款。然而,商业道德不同于日常伦理道德,当前互联网竞争领域的商业道德标准尚未成型,遑论达到各方参与者一致“公认”的标尺,令其承载具体的权利义务内容难免心余力绌。反不正当竞争法具有区别于传统民法的权利保护模式,以规制竞争行为为中心,辐射保护处于竞争关系中的当事人利益,无论商业模式或商业利益都不应该成为反法既定的受保护对象。竞争与损害相伴相随,损害的存在是市场竞争活动的常态,损害结果存在不应该成为评价竞争行为不正当的要件甚至倾向性因素,仅适宜作为计算损害赔偿额度的依据。消费者利益已逐渐成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益之一...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2 屏蔽广告类案件现有司法见解的梳理
    2.1 司法裁判现状:立场统一,逻辑不一
    2.2 以一般条款确认屏蔽行为不正当的逻辑展开
        2.2.1 前提条件:竞争关系存在
        2.2.2 “商业道德”具体化
        2.2.3 商业模式/商业利益具有可保护性
        2.2.4 损害结果存在
        2.2.5 符合对消费者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要求
    2.3 适用一般条款的必要及限制
        2.3.1 关于一般条款高适用率的质疑
        2.3.2 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互联网条款”的尝试
        2.3.3 适用一般条款的合理性
        2.3.4 适用一般条款的限制
3 对现有司法见解的检讨
    3.1 商业道德具体化模式
        3.1.1 “商业道德”概念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3.1.2 互联网领域商业道德难以达到“公认”的标准
        3.1.3 互联网竞争对传统“商业道德”的冲击
    3.2 商业模式/商业利益保护模式
        3.2.1 商业模式
        3.2.2 商业利益
        3.2.3 商业模式或商业利益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均不具有天然受保护性
        3.2.4 反不正当竞争法功能的演变与使命:从侵权责任法到市场行为法
        3.2.5 反不正当竞争法奉行以行为调整为中心的规制方式
    3.3 损害结果存在模式
        3.3.1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动态竞争观
        3.3.2 竞争性损害:有竞争必然有损害
    3.4 社会公益与消费者利益保护模式
        3.4.1 反不正当竞争法意义上的消费者利益
        3.4.2 消费者利益不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首要保护法益
    3.5 小结
4 利益衡量方法的引入及利益衡量过程
    4.1 利益衡量方法的引入及其合理性
    4.2 屏蔽广告案件中各参与方利益分解
        4.2.1 经营者利益
        4.2.2 消费者利益
        4.2.3 社会公共利益
    4.3 屏蔽广告案件中适用利益衡量方法的一般程序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40414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40414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a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