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金文与考古资料的比较看汉字起源时代——并论良渚文化组词类陶文与汉字的起源
本文关键词:从甲骨金文与考古资料的比较看汉字起源时代——并论良渚文化组词类陶文与汉字的起源
更多相关文章: 汉字起源 良渚文化 尖底瓶 良诸文化 中国文明 中国文字 组词 客省庄 文字符号 商代甲骨
【摘要】:正目次一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与甲骨文"酉"、"uP"及相关字出现时代二从"丙"形三足器、鬲形器看甲骨文"丙"、"鬲"出现时代三从考古资料看甲金文"宫"、"雍"等字出现时代四良渚文化组词类陶文性质与汉字起源时代五小结中国文字的起源不仅是中国文明诞生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判定标志,因此这一问题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自从1899年发现了比周代金文更早的殷墟甲骨文之后,探讨中国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汉字起源;良渚文化;尖底瓶;良诸文化;中国文明;中国文字;组词;客省庄;文字符号;商代甲骨;
【基金】:2005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招标课题[05JZD00029]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H12;K877.1
【正文快照】: 目次一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与甲骨文“酉”、“uP”及相关字出现时代二从“丙”形三足器、鬲形器看甲骨文“丙”、“鬲”出现时代三从考古资料看甲金文“宫”、“雍”等宇出现时代四良诸文化组词类陶文性质与汉字起源时代五小结中国文字的起源不仅是中国文明诞生的组成部分,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余杭县出土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的陶器刻划符号[J];东南文化;1991年05期
2 董楚平;“方钺会矢”——良渚文字释读之一[J];东南文化;2001年03期
3 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J];考古;1990年10期
4 唐兰;;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J];文物;1975年07期
5 ;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J];文物;1984年03期
6 饶宗颐;哈佛大学所藏良渚黑陶上的符号试释[J];浙江学刊;1990年06期
7 李学勤;试论余杭南湖良渚文化黑陶罐的刻划符号[J];浙江学刊;199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翔里;;神秘的中国西羌丝绸之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杨东晨;一部古为今用的高水平区域经济史著作——评王鑫义主编《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3 魏晓明,汪清;汉字产生时代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4 孙海洲,孙玮;从地下考古看华夏文明的起源[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5 周书灿;;商代对江淮地区的经营——兼论江淮地区的文明化进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詹利;;陶艺之美的透析——泥的语言、火的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黄雪;;皮影——符号体系的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8 姚玉成,汪澎澜;渤海开国史——以苏秉琦考古理论为基础的叙述[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阎步克;士·事·师论——社会分化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10 韩建业;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子龙;;编辑的文化寻根[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2 李家浩;;关于姑冯句擟的作者是谁的问题[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3 陈志学;徐学初;;梦想与现实:关于四川汉画社会成因的再思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娟;;“臣”义发展演变——兼谈古代君臣关系的演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武家政;;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的特征及作用[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道尔吉;;试论早期鄂尔多斯的文化区位特征[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潘照东;;红山文化之乡、辽·金·北元古都文化之乡、昭乌达草原文化之乡——论赤峰在内蒙古草原文化中的区域特色与地位[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8 韩嘉谷;;花边鬲寻踪——谈我国北方长城文化带的形成[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9 何元文;;竖沙煮盐历史地理考[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10 凌德祥;;东西方火的文明比较研究[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3 豆海锋;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永斌;中国汉族北方母系起源的遗传学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5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发;商代武丁时期甲骨军事刻辞的整理与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廖国一;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徐广伟;东北渔猎先民原始图符纹饰在赫哲族中的传承与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莹莹;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高丽;《说文解字》彽部字有关字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倩;从仰韶到先周: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对黄、淮河流域文化发展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巍;英雄史诗《格萨尔》的影视潜质探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廖晓婧;陶瓷水容器造型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8 李姝瑶;感官代偿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0年
9 杨阳;鱼纹造型艺术的应用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10 尹志强;晋系玉石文献词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杭县出土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的陶器刻划符号[J];东南文化;1991年05期
2 林巳奈夫;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的图像记号[J];东南文化;1991年Z1期
3 余秀翠;;宜昌扬家湾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发现刻划符号[J];考古;1987年08期
4 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J];考古;1990年10期
5 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J];考古学报;1981年01期
6 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J];文物;1973年02期
7 唐兰;;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J];文物;1975年07期
8 李学勤;;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J];文物;1987年12期
9 陈久金;张敬国;;含山出土玉片图形试考[J];文物;1989年04期
10 董楚平;良渚文化上帝小考[J];浙江学刊;1996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利璋;汉字起源问题研究综述[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2期
2 马显彬;汉字起源年代推论[J];古汉语研究;2004年03期
3 杨豪良;;试探汉字起源于对时空障碍的消除[J];文学教育(下);2007年06期
4 张文霞;;试论汉字起源传说的文化成因[J];长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陈光宇;;试论汉字起源定点与世界古文字溯源比较[J];文博;2008年04期
6 尚语;;破译汉字起源的密码[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4期
7 周万;;《图解汉字起源》——一部书法家的工具书[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年05期
8 肖虹;;汉字起源研究述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杨淑鸿;叶竹梅;;汉字起源之我见[J];现代妇女(下旬);2013年02期
10 蒋有经;;从早期陶器符号谈汉字起源[J];上饶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宝恒;;从山东莒县陵阳河陶符看汉字起源[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新华社记者 桂娟;揭开汉字起源之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2 桂娟;汉字起源之谜[N];朔州日报;2005年
3 龙习清(湖南,2001级研修班);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N];中国艺术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慧;对近二十年来关于汉字起源问题讨论的思考[D];河北大学;2008年
2 张子平;上古陶器刻划符号与汉字起源[D];云南大学;2010年
3 孙莹莹;试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的前文字属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07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0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