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念”字诵读义考辨
本文关键词:关于“念”字诵读义考辨
【摘要】:"念"字本义为思,有怀念、想法、诵读等引申义。其中:"诵读"义与其本义差别较大。本文试对辞书中该词义的解释进行考证,并运用语言文化学方法对"念"字诵读义的形成时间、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作者单位】: 滨州市职业学院图书馆;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念”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存在,今天仍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根据现代词书通常解释,从词性上来看,“念”兼具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从词义来看,本义为思,有“惦念、怀念、思念”之义。据《说文》:“念,常思也。”《诗·大雅·文王》有:“无念尔祖”(《小尔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公;;古汉语复音虚词析释[J];现代中医药;1991年01期
2 张美兰;词义札记(二则)[J];古汉语研究;1992年03期
3 梁湘如;从“消息”到“信息”──词义的变迁与汉语教学隅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4 赵诚;训诂学回顾与展望[J];古汉语研究;1998年04期
5 沈基松;谁误解了“退换”的词义[J];语文建设;1999年03期
6 续红伟;;论词的偶发义的性质[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杨秀英;敦煌愿文词义试解[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王兴才;;重庆方言词义札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曹霞;词语拾零(十三):“包揽”词义衍变及其用法商榷[J];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03期
10 王伟;现代汉语同素异序词浅论[J];枣庄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新;;“大医精诚”别解[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祖亮;;“今”字注释刍议[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七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罗春宏;;网络新词语“PK”词义探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晓东;;“交费”与“缴费”[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缪小春;陈国鹏;应厚昌;;词序和词义在汉语语句理解中的作用再探[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6 应学凤;;说“抓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黄华;孟庆海;;词的借代义及其注释[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8 卢润祥;;例证十要[A];辞书编纂经验荟萃[C];1992年
9 李明;;商业词语的异化及其对语言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余晓峰;刘鹏远;赵铁军;;一种基于《知网》的汉语词语词义消歧方法[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锡伦;词义的性质[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2 刘永耕;“弘、宏、洪、鸿”四字的分工和异形词整理[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万齐洲邋冯天瑜;“人民”词义的近现代变迁[N];长江日报;2007年
4 福建中医学院 彭榕华;“晵”义浅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顾礼俭;有赞同 有不赞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刘永耕;“份”、“分”两字应该怎样区分[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7 曹聪孙;词语的历史文化背景[N];协商新报;2007年
8 刘永耕;量词“样”跟“种”的区别[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9 刘永耕;要了解成语中的特殊语法[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10 刘永耕;亦通字构成的异形词应该怎样统一(上)[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六;《荀子》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陈年福;甲骨文词义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3 刘艳平;《汉语大词典》单义项借代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徐小婷;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吴汉江;汉语物象词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李娜;《说文解字》“误释字”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7 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8 何静;第二语言伴随性词汇习得中任务含量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李梅;半机构性话语中的他人修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美娜;偏正式复合名词的词义与语素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萍;汉语语素义对留学生词义获得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柯莉;古汉语偏义复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4 朴京淑;《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乙级复合式动词词义与语素义关系类型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纪国峰;《文子》复音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轶;词义变异的认知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伟丽;现代汉语词的修辞派生义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8 胡晶莹;成语用词特点及演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陶书贞;顺应理论视角下词义扩大与缩小的语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古丽娜尔·胡吉西;汉语词语的色彩意义及其在维译中的表达[D];新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40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40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