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的去语法化
本文关键词:“抑”的去语法化
【摘要】:汉语选择连词"抑"经历去语法化演变:疑问句句末语气词选择连词。由于语言精密化的要求,在语序和谐性和适宜的句法位置的推动下,"抑"重新分析为疑问句选择连词,进而成为词内成分。语言接触是去语法化难以实现的因素之一。
【作者单位】: 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课题“汉语句子副词的多维研究”(CCNU11A04006)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语科技语料库建设研究”(10AYY003)课题经费支持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1615页)将“抑”分为两个:“抑1”动词,向下按、压制;“抑2”连词:①表示选择;②表示转折;③表示递进。根据语法化单向性假设,“抑2”可能虚化自“抑1”。但本文认为“抑2”源自殷墟卜辞中句末语气词“抑”(记作“抑语”)的去语法化,与“抑1”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玉金;关于卜辞中“抑”和“执”是否句末语气词的问题[J];古汉语研究;2000年04期
2 张玉金;殷墟卜辞命辞语言本质及其语气研究述评[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01期
3 宋金兰;;甘青汉语选择问句的特点[J];民族语文;1993年01期
4 宋金兰;汉藏语选择问句的历史演变及类型分布[J];民族语文;199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南秀;《原本老乞大》中的比较、比拟和选择问句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娜;殷墟卜辞命辞疑问句性质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开骅;;选择问句疑问语气词脱落的历时轨迹与内在动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张建军;;河州方言语法特点说略[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秦楠;江海燕;;民族语言历史比较研究之管见[J];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4期
4 王淑华;;汉语选择疑问焦点标记演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娟;疑问语气范畴与汉语疑问句的生成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树瑛;《朱子语类》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宇凤;汉语语用偏向问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李艳;《史记》连词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黄娜;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东芳;类型学视野下的正反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梦玲;西宁方言SOV句式类型学特点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娜;殷墟卜辞命辞疑问句性质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董健;韩中选择疑问句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5 郑邵琳;甲骨刻辞若干句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吕高峰;《扬子法言》问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祖生利;;元代的蒙式汉语及其时体范畴的表达——以直译体文献的研究为中心[J];当代语言学;2007年01期
2 唐韵;《元曲选》中自报家门的判断句——兼与《元刊杂剧三十种》等文献比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一)[J];古汉语研究;1988年01期
4 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二)[J];古汉语研究;1989年01期
5 张玉金;关于卜辞中“抑”和“执”是否句末语气词的问题[J];古汉语研究;2000年04期
6 黄斌;元明口语中的“判断句+‘(的)便是’”结构[J];古汉语研究;2001年01期
7 杨逢彬;论殷墟甲骨刻辞中不能肯定存在连词[J];古汉语研究;2003年03期
8 张玉金;论股墟卜辞命辞的语气问题[J];古汉语研究;1995年03期
9 张玉金;殷墟甲骨文句类问题研究[J];古汉语研究;1997年04期
10 张玉金;甲骨文中的“贞”和《易经》中的“贞”[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勇;元代汉语句法专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纯磊;;英汉语言模因对比的价值探索与路径选择[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于忠生;;口语交际社会实践性教学的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23期
3 高兵;李华;李u&;;运动事件编码的语言类型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张天伟;;认知转喻的研究路径:理论与应用——兼评张辉、卢卫中著《认知转喻》[J];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5 屠锦红;何玲钰;谈春怡;;论大学生“母语素养”培育的路径与策略——基于大学语文教学[J];语文学刊;2009年04期
6 李建中;;文体学研究的路径与前景[J];江海学刊;2011年01期
7 饶丽娟;;新建本科院校双语课程建设路径探索[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莫爱屏;;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路径[J];中国外语;2011年03期
9 陶玲;;程度副词“贼”的语法化分析[J];凯里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陈超;杨林;;“文学—人文—文化”的融合与拓展——对大学语文功能的再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兵;李u&;;中国人如何寻找小青蛙?——普通话对运动事件的编码[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A Frame-based Approach to Polysemous Near-synonymy: the case with Mandarin Verbs of Expression[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高原;;谈汉语中位移动词的变化——以《古文观止》为个案的认知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蔡永强;;“张三追得李四直喘气”及其相关句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西省委党校 谈慧娟;赣语言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及其路径探询[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静;汉韩运动事件表达的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韩大伟;英汉运动类动词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薛常明;英语母语者对汉语非宾格动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检验“非宾格陷阱假设”[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敏;倒置的隐喻[D];河南大学;2005年
2 杜乔芝;「R%に」和“并”的比较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3 李丽莹;中文表达运动事件的类型学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4 李永秋;语法化中的语义变迁[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玛丽;汉语动趋式的方向表达[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6 夏赛辉;汉语或然性认识情态动词语法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7 高建英;现在汉语近义词“回、还、归、返”的区别性语义特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70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7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