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条件句的语义焦点与视角的双向性

发布时间:2017-11-18 11:16

  本文关键词:汉语条件句的语义焦点与视角的双向性


  更多相关文章: 语义焦点 视角 观察方向 双向性


【摘要】:条件句的语义焦点在语用过程中呈现出双重性,说话人有时以条件为焦点,有时以结果为焦点。这种焦点不确定性与条件句语义概念化过程中的视角系统相关,受到说话人的视点和观察方向双向性特征的制约和影响。条件句的双焦点特征使得条件句在语用过程中既可以用以强调条件的必要程度,也可以用来强调结果达成的可能性大小。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零、引言任何一个语言形式的存在都有其理由和价值,在交际中承担着传递信息、表达说话人交际意图的作用。传递信息包括“传信”和“传疑”两个方面,“传信”是指说话人表达一种确定的信息(包括肯定和否定),或是客观事实,或是主观认识,也可能是对他人的指令,等等;而“传疑”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徐李洁;条件句与主观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李国庆;现代汉语的“不是P,也是Q”复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5 刘世余;赵秀莉;;“数+人”结构中“人”的词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周守晋;“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张云秋,柴兴东;汉语主动式的表达形式及强化等级[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9 王晓丹;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透视语言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10 王晓坤;当代语法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斌;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时兵;古汉语双宾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4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崔诚恩;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7 王建华;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9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赵丽华;动词带“着”多动句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王弘宇;“一…就…”格式的实现条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4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刘贤俊;学术论文提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徐敏;英语中的性别岐视[D];湖南大学;2001年

7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8 张会娟;连谓结构中动词的数量及其排列顺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关永平;英语的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志军;先秦汉语双宾语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汪国华;试析表达“唯一”条件的句型[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3 彭小川;论副词“倒”的语篇功能——兼论对外汉语语篇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4 徐晶凝;汉语语气表达方式及语气系统的归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马修地;情态动词+不定式完成体用法比较[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邱震强;宁乡话可能补语的分布及其历史背景[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当代语言学;1997年02期

8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当代语言学;1997年02期

9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10 文旭;功能句法学中的移情原则及其认知解释[J];福建外语;200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晓凌;论非现实语义范畴[D];复旦大学;2007年

3 席留生;“把”字句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晓阳;与“个”相关的两种主观性句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耿小敏;“我说”类元语言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崇芬;;从不同理论视角看间接语言[J];现代交际;2011年08期

2 黄兴国;;模因论视角下的回溯语及其语用成因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曾令香;;语言学视角下的古代农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4 黄卫平;;隐喻创造视角下的汽车名称解读[J];广西教育;2011年18期

5 周明强;;汉语句法歧义认知的几种方式[J];浙江学刊;2011年04期

6 武艳超;;流行语“V的不是A,是B”微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7 王兵;;《汉语国际传播:新加坡视角》介评[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8 张燕华;;从语言人类学视角看美国的“民族”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9 李葆卫;;语义视角:言语幽默本质管窥[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辛斌;;间接引语指示中心的统一和分离:认知符号学的视角[J];外语研究;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认知视角对语篇语域的设定[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Diane Desrosiers-Bonin;;修辞学历史上的创新视角(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鞠成涛;;从翻译公司的视角谈翻译职业人才培养[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殷璎;;从改写理论的视角看张爱玲自译《金锁记》的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宋晖 通讯员刘冬青 宋青;词汇学研究手段与视角皆多元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晓阳;语言的自我中心成分及其文本解释[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敏;新闻报道的叙事学分析[D];暨南大学;2005年

2 周原;主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阐释[D];苏州大学;2007年

3 张敏;倒置的隐喻[D];河南大学;2005年

4 吕自先;论译者的翻译风格[D];河北大学;2006年

5 张伟;从人际功能视角阐释权势与等同[D];北华大学;2007年

6 孙艳芳;阅读中不同施事者对视角选择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姜丹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9年

8 毕其玉;对汉译本《洛丽塔》的多角度述评[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谷文文;有关艺术象征的语言学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陶静;认知语法意象理论在古诗翻译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99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99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7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