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有定与无定的图式特征
本文关键词:英汉有定与无定的图式特征
【摘要】:名词短语的有定与无定在英汉语中的体现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语标示有定与无定的典型方式是使用定冠词the和a(n)加名词短语,体现一种非此即彼的有定或无定含义,而汉语则是使用光杆名词短语(bare noun),其有(无)定性受语序及语境的制约,体现为某种程度上的有(无)定性。本文利用Langacker对英语有定及无定结构的图式分析方法,一方面重新审视这一图式分析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借用这种图式分析方法考察"人来了"这种典型的汉语有定结构的图式语义特征,目的是用一种明晰的方式展现英汉语有(无)定含义表达的差异。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314;H146
【正文快照】: 1.英汉有(无)定的体现方式有定(definiteness)与无定(indefiniteness)是附着在名词短语①上的一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语义特征。说其对立,是因为有定总是相对于无定而言,反之亦然;而两者的相互依存关系,既反映在两者互为参照而存在上,也反映在在某些情况下有定与无定合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石毓智;论汉语的结构意义和词汇标记之关系——有定和无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许余龙;;话题引入与语篇回指——一项基于民间故事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7年06期
3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4 陶红印;张伯江;;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J];中国语文;2000年05期
5 徐通锵;有定性范畴和语言的语法研究——语义句法再议[J];语言研究;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娟;浅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负效应[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张小燕;普通话上声变调与轻声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陈维友;蔡文娟;;韵律对英语诅咒插入语和汉语离合词表达的制约作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朱丹梅;;思维模式差异与英汉词语表达[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陈文东;万世长;;英语无灵主语句和中式思维之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熊仲儒;;汉语中无定主语的允准条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熊仲儒;;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郑述谱;;语言单位与词典的类型及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刘建梅;;关于编纂外向型汉外字典的设想[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田野;;北京话强调焦点句音量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张化瑞;;以词义为主轴的综合型语言知识库[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林建平;;轻重与“方言语调”[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靳光瑾;;计算机理解汉语需要语法理论支撑[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9 毛世桢;曾玉萍;沈倍蕾;;普通话语调研究综述[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邓瑶;;PSC中双音节词语轻重格式的常见偏误分析及对策[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宗政;200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静;汉英特有花木词之国俗语义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艳艳;“V一把”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许余龙;从回指确认的角度看汉语叙述体篇章中的主题标示[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2 许余龙;语篇回指实证研究中的数据库建设[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蒋绍愚;;把字句略论——兼论功能扩展[J];中国语文;1997年04期
4 张旺熹;“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03期
5 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年01期
6 石毓智;试论汉语的句法重叠[J];语言研究;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思颖;;汉语时间词谓语句的限制条件[J];中国语文;2002年03期
2 刘丹青;;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J];中国语文;2002年05期
3 李进喜;试论外语教学中的图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1期
4 张惠芬;视知觉、知识图式和快速阅读训练[J];汉语学习;2000年02期
5 周红云;图式理论与阅读个体的能动作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郑红霞;丰富背景图式 优化视听手段[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储春艳,唐晓虹;图式理论在第二语言阅读理解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王天剑;图式对语言行为的理解及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刘明东,刘宽平;图式翻译漫谈[J];外语教学;2004年04期
10 王电建;认知模式与语篇理解[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国辉;;认知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功能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李建东;董粤章;;认知图式理论:非可正常分析习语的启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唐翠菊;;从及物性角度看汉语无定主语句[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董成如;;临时专门性概念的建构[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李俊岩;;第二语言阅读中的已有知识和话题兴趣[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力;;释义另解[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高兵;李u&;;中国人如何寻找小青蛙?——普通话对运动事件的编码[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秦洁才;;模糊语言在典范公文中的运用[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10 徐锡祥;;专科辞典条目的定义[A];辞书编纂经验荟萃[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世征;复古主义的代表 道学书论的标本[N];中国艺术报;2004年
2 西南大学文学院 肖梅旎;从“沛公军霸上”说起[N];学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广成;汉语无定名词短语的语义特征:指称和量化[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樊长荣;汉英有定性制约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刘安春;“一个”的用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席留生;“把”字句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6 孙国俊;语言歧义及其消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金道荣;论阿尔泰语法背景下的汉语“把”字句偏误的生成机制与教学对策[D];北京大学;2010年
9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高卫东;语篇回指的功能意义解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芳丽;汉语光杆名词短语的语义分析[D];湖南大学;2007年
2 冯雅姝;以图式理论分析企业精神传播模式[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姜燕;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戴红星;依据认知规律实现母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魏瑶;论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D];山西大学;2006年
6 刘厚伟;论“V上”的核心语义特征——接触的认知图式[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惠;翻译过程中的三图式模式[D];重庆大学;2004年
8 孟燕;定语的语义、语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张立新;论图式推论及其对含义的诠释[D];东南大学;2004年
10 杨燕荣;图式理论在口译及口译训练中的实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10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10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