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流中韵律词时长分布对比分析
本文关键词:自然语流中韵律词时长分布对比分析
【摘要】:文章根据冯胜利对汉语韵律词的划分,从语言的声学角度上对不同结构单音节、双音节和三音节韵律词在自然语流中的时长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单音节韵律词中感叹词时长最大,单音节+轻声构成的单音节韵律词中首字的时长次之,并列使用的四个单音节韵律词中首字时长最大,尾字其次;在双音节韵律词中首字的时长均高于尾字,在五种双音节韵律词中总时长以感叹语最长,复合式次之;在三音节韵律词中,首音节最长,尾音节次之,中字最短。对比单、双、三音节韵律词总时长,发现韵律词的总时长与音节的个数关系不大,而与语义紧密度和情感关系更大。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2ZS030)
【分类号】:H116
【正文快照】: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言语工程技术和语音分析等手段的快速发展及语音合成的需求,韵律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韵律又称节律、音律等,与音高、音长和音强等声学变量有关,韵律成分主要靠语音的音高、音长和音强等方面的差异来加以区别(Scott,1982;Streeter,1978;Gran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林茂灿 ,颜景助 ,孙国华;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J];方言;1984年01期
2 杨顺安;;北京话多音节组合韵律特性的实验研究[J];方言;1992年02期
3 邓丹;石锋;吕士楠;;普通话四音节韵律词的时长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4期
4 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1998年01期
5 王洪君;;汉语的韵律词与韵律短语[J];中国语文;2000年06期
6 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洁;;合肥话派生式“子”缀词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左岩;浅析韵律研究中的几个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外国语言文学专刊);1999年S1期
3 王卫兵;;中文分词连写可行性考察[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李昊;;小议“谈何容易”[J];编辑之友;2011年06期
5 秦华镇;“X化”结构构成限制及条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李倩;;“没A没B”构式的认知语用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7 熊一民;;武汉方言的长音结构[J];长江学术;2007年04期
8 张雅珊;;浅谈“X门”结构及修辞动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8期
9 江鹰;刘楚群;;“V起”与“V起来”辨微[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杨慧;;现代汉语Vs较Vd多现于主宾位置的韵律成因[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雅;卢颖超;许小颖;陶建华;;连续语流中韵律层级和调型组合对重音感知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2 卢颖超;李雅;陶建华;许小颖;;连续语流中重音标注和大规模重音语料库建设[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3 贾媛;;普通话同音异构两音组重音类型辨析[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4 李雅;卢颖超;许小颖;陶建华;;连续语流中韵律层级和调型组合对重音感知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11年
5 卢颖超;李雅;陶建华;许小颖;;连续语流中重音标注和大规模重音语料库建设[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11年
6 贾媛;;普通话同音异构两音组重音类型辨析[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11年
7 贾媛;李爱军;;论普通话重音的层级性——基于语音事实的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银沛月;;成都口音普通话“去声+去声”双音节词重音研究之简介[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李雅;卢颖超;许小颖;陶建华;;连续语流中韵律层级和调型组合对重音感知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梁洁;杨新璐;;维吾尔语韵律层级边界感知及其声学特征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辉;汉语借词音系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3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金星;听障儿童韵律词重音的声学特征及生成特征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7 殷治纲;汉语普通话朗读语篇节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8 刘冬青;北京话副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9 张烨;支谶译经“构词法”及“造词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云付静;同义副词A式与AA式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晓燕;修辞学视阈下英汉声韵和押韵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梅那;同素近义单双音节语气副词习得偏误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曾检红;限制副词“只”与“X”的粘合[D];南昌大学;2010年
6 吴慧颖;“人人”与“每个人”的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张海霞;“继而”的词汇化[D];河南大学;2011年
8 欧亚丽;系统功能音系学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9 曲桂敏;学唐诗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钰;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作文中的韵律偏误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茂灿 ,颜景助;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J];方言;1980年03期
2 林茂灿 ,颜景助 ,孙国华;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J];方言;1984年01期
3 颜景助;林茂灿;;北京话三字组重音的声学表现[J];方言;1988年03期
4 杨玉芳;句法边界的韵律学表现[J];声学学报;1997年05期
5 王蓓,杨玉芳,吕士楠;汉语韵律层级结构边界的声学分析[J];声学学报;2004年01期
6 端木三;;重音理论和汉语的词长选择[J];中国语文;1999年04期
7 徐世荣;双音节词的音量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02期
8 林茂灿 ,颜景助;普通话轻声与轻重音[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03期
9 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结构及其对句法构造的制约[J];语言研究;1996年01期
10 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韫佳,初敏,贺琳,冯勇强;连续话语中双音节韵律词的重音感知[J];声学学报(中文版);2003年06期
2 林茂灿;普通话语句的韵律结构和基频(F_0)高低线构建[J];当代语言学;2002年04期
3 马强;丁丽娟;于洪志;;仓央嘉措情歌声学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4 王蓓,杨玉芳,吕士楠;汉语韵律层级结构边界的声学分析[J];声学学报(中文版);2004年01期
5 林茂灿;汉语语调与声调[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03期
6 熊子瑜;韵律单元边界特征的声学语音学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02期
7 王红斌;郑承萍;;北京故宫导游话语中“那么”的功能差别及其韵律特征[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仲晓波,杨玉芳;国外关于韵律特征和重音的一些研究[J];心理学报;1999年04期
9 邢梅萍;影响北京话音节时长的实验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10 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韫佳;初敏;贺琳;冯勇强;;语句中双音节韵律词重音感知的初步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李雅;卢颖超;许小颖;陶建华;;连续语流中韵律层级和调型组合对重音感知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王蓓;杨玉芳;吕士楠;;汉语韵律层级边界结构的声学相关物[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李雅;卢颖超;许小颖;陶建华;;连续语流中韵律层级和调型组合对重音感知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11年
5 李雅;卢颖超;许小颖;陶建华;;连续语流中韵律层级和调型组合对重音感知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6 施榆生;;漳州方音诗词吟诵初探[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7 陈莹;;英汉节奏对比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韩淑红;吴远庆;;《现代汉语词典》一、五版英源外来词语对比考察[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玉芳;;句法边界的声学语音学表现[A];第四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10 王蓓;杨玉芳;;汉语重读音节的时长变化模式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泰州师专 何广见;如何评判以“W”为开头音节的字词发音[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2 康丽丽;略谈轻声词语的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何广见;准确、流畅、传情[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4 沈锡伦;汉语零声母的发展[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5 孙莹;巧用重叠增文采[N];莱芜日报;2009年
6 梁朝文;布依语反语规律初探[N];贵州民族报;2010年
7 郭利芳;从化学元素用字的特点看未来汉字发展的某种趋向[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8 秦晖;现代公民如何弘扬“汉语文化”?[N];南方周末;2007年
9 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教师 李戈平;关于汉语拼音的教学体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10 姜耕玉;汉语诗性智慧:“源流”与现代活力[N];文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茂林;普通话自然话语的韵律模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殷治纲;汉语普通话朗读语篇节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王轶之;吴语塞音声母的声学和感知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黄梅;现代汉语嵌偶单音词的句法分析及其理论意义[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戴光宇;三家子满语辅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陈宝勤;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D];四川大学;2004年
7 李巧兰;河北方言中的“X-儿”形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王媛媛;汉语“儿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周晨萌;北京话轻声、儿化、清入字的变异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艳红;汉语疑问语句的实验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慧;从Vd、Vs动词的区别看韵律在语法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06年
3 包明真;关于重音在不同朗读风格中的分布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孙佳;汉语命令句语调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格根塔娜;蒙古语朗读话语韵律层级单元及其边界处的声学和语言学线索[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张金爽;藏语拉萨话新闻朗读呼吸和韵律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7 吴媛媛;关于与唇腭裂患者相关的语音标准值[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雪庆;句法歧义的韵律声学表现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陈秀梅;蒙古语察哈尔土语辅音组合“4×6”的声学和生理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4年
10 宋益丹;南京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11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1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