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视觉思维——基于“视域融合”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文学翻译中的视觉思维——基于“视域融合”的视角
【摘要】:以加达默尔(Gadamer)的"视域融合"说为基础,以英译汉为例,探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视觉思维,分析这一思维过程包含的三个步骤:接受、想象和画面构建,进而结合实例阐述进行这一思维过程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单位】: 桂林医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9;I0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文学作品是一门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艺术。“语言符号本身并非像绘画、雕塑、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那样能直接刺激我们的视听器官感知艺术形象,而是间接地诱导读者的想象产生审美意象,进而领略意象中蕴涵的意境或理趣”[1]。可以这么说,译者的首要任务便是借助原文的语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范勇;文学翻译中的形象思维[J];外语学刊;2001年02期
2 郑海凌;文学翻译界说考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3 吕航;心理学——翻译活动的深层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5期
4 王平;论文学翻译中视觉美的再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4期
5 陆洋;视觉文化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续)[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2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3 张丰君;;论《聊斋志异》的情节艺术[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4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程永生;描写与交际——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7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明;周越;;动画之梦幻饕餮——动画片审美主动性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5 王军;;中国古代农耕图像初探[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6 王珂;;新诗要适度重视音乐形式高度重视排列形式——新诗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举隅[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珏;;郭沫若早期剧作与爱尔兰近代剧之比较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8 姚进忠;;诠释视野下的个案工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士焯;;论译者的写作能力培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李明栋;;从一首古诗的翻译看功能翻译理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二玲;图画故事书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海凌;文学翻译界说考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2 许钧;论翻译的层次[J];现代外语;1989年03期
3 董史良;;翻译的思维问题[J];中国翻译;1988年03期
4 姜秋霞,权晓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译;2000年01期
5 穆雷;'99年译坛回顾与反思[J];中国翻译;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翔;;论加达默尔诠释学方法的贡献与不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07期
2 姜振昌;“当代性”与鲁迅研究20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栗峥;;视域互动模式——论电影美学的一种路径[J];理论界;2008年07期
4 冯岩松;;由翻译的主体间性透视翻译的本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曾济民;;翻译不仅仅是跨文化解释——兼评《翻译:跨文化解释》[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6 杨姗姗;;人在译途 视域之窗——浅析翻译过程[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7 李群;;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中英语教师和学生视域交错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1期
8 江正云;网络文学: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柴jZ;袁洪庚;;隐身于译者主体性后的“视域融合”[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李凯;;哲学诠释学与中国古代诠释思想的异质性[J];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铮;;简论人类文明的艺术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陈婷;;乐之“灵”——营造想象空间,放飞学生的音乐灵性[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3 金艳;;创造缤纷的数学童年——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4 柳华;;探究性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学习兴趣的激发——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云晓;赵霞;;仰望星空才会充满希望——中国儿童想象力危机报告[A];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暨繁荣科普创作论坛专辑[C];2009年
6 李洪春;;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7 郗芙蓉;;学术想象力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A];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子行;;想象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口”——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思考之一[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9 冯婕;;民族手工艺对幼儿 在美术活动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10 王莉;;谈谈低年级的说话训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军(科幻作家);走出想象力的陷阱[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鉴传今;从对话到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翔 实习记者 戴钦;查尔斯·德波:需要社会学的想象力[N];经济观察报;2005年
4 谢迪南;杨鹏:保卫想象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徐丹;撑起想象力的长篙[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杨瑞法;想象力才是瓶颈[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7 续鸿明;范稳:西藏给了我文学的想象力[N];中国文化报;2004年
8 朱仁甫;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N];光明日报;2003年
9 王忠勋;让“想象”提升指挥艺术[N];解放军报;2006年
10 高飞;值得期待[N];吉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冰;跨文化视野中的欧文·白璧德[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梁桂芳;杜甫与宋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3 崔巍;先验哲学中的想象力学说[D];吉林大学;2006年
4 曾利君;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5年
5 照日格图;直觉与创造[D];吉林大学;2009年
6 袁利平;本体存在与视域融合[D];西南大学;2009年
7 薄景昕;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历程[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朱彤;王尔德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周琼;赫尔岑与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蓓蓓;论声乐学习中的想象[D];山西大学;2005年
2 邵洋洋;论舒婷成功的原因及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姜贵珍;大陆奇幻小说概论[D];兰州大学;2007年
4 黎斌;从意大利假面喜剧[D];四川大学;2007年
5 唐东堰;科学主义与五四小说的历史局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高华菊;约翰·济慈“消极能力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郑建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与浪漫主义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8 陈大楚;儿童画教学创意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习文;伽达默尔视域融合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黄文前;试论“视域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223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2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