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视界融合”解读翻译

发布时间:2017-11-26 04:12

  本文关键词:从“视界融合”解读翻译


  更多相关文章: 视界融合 伽达默尔 翻译


【摘要】: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是阐释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指的是理解者在理解某个文本时,将自己的视界与文本视界相融合。翻译也是一种解释,也是作者、译者、读者的不同视界相融合的过程,与阐释学密切相关。本文试从"视界融合"的理论出发,探讨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理解的重要性以及重译的合理性等问题,说明了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指导意义,有助于译文获得目的语读者的广泛共鸣,增强译作的客观性和可读性。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一、解释学概念———视界融合视界融合是20世纪伽达默尔提出的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之一,其中的“视界”指的是理解的起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是从一个特殊立场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具有运动和开放的特点。当我们试图理解另一个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时,我们就在试图理解那个人的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德让;重构·体验·融合——文学翻译的诠释学视界[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伍凌;思考与启示——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与翻译研究[J];外语学刊;2005年01期

3 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4 吕俊;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5 牛新生,张万防;“视界融合”和“期待视野”概念下译者地位的彰显[J];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俞森林;;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的翻译观[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张德让;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1年04期

8 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9 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侯婷;;网络时代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3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7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李凯;颜炳罡;;庄子诠释方法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阮玉慧;;论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郭亚丽;;翻译与文化的融合[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3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姚进忠;;诠释视野下的个案工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德敏;杜辉;;关于《物权法》中水资源权属制度合理性的评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10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胡畔;《紫色》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伍争;论陪同口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叶晶晶;重建文化亲缘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郑清斌;妥协、互动、融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宋春艳;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李清照词的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桂成;阐释学与“多向度”翻译标准[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崔丽芳;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的误读现象[J];南开学报;2000年03期

3 葛校琴;译者主体的枷锁——从原语文本到译语文化[J];外语研究;2002年01期

4 侯向群;“理解”的重释——建构主义的翻译学之理解观[J];外语学刊;2003年04期

5 胡宝平;论哈·布鲁姆“诗学误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郭安;对现代西方哲学释义学的几点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7 王元明;哲学解释学之我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何德红;;诠释学与翻译研究:理论梳理与问题反思[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叶泽雄;关于理解和解释问题研讨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10 吕俊;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标准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珊;;“视界融合”——对“自律”与“他律”的批判性继承[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汤献;贾德江;;阐释学视角下的唐诗英译[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贺殿广;;论伽达默尔的真理观[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张德兴;;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述评[J];学术月刊;1987年05期

5 殷猛;;从“A Red,Red Rose”的两种译本谈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J];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崔东琦;;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对文学翻译标准的影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R.罗蒂,李小科;能被理解的存在——语言[J];世界哲学;2003年03期

8 马铁威;;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与古诗翻译的多元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2期

9 何芳;刘祥清;;从哲学阐释学角度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道德经》两英译本为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王姣;;从“视界融合”谈翻译——《水浒传》两译本评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尚武;;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的诠释学普遍性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2 岳守国;;翻译中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及其意义[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能为;;伽达默尔与形而上学问题[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董琳;;唐诗翻译与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燕;;伽达默尔“游戏说”的人文价值[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7 王俊;;超越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哲学尝试——利科对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批判研究[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叶远厚;;电影的仪式价值与和谐社会[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9 杜蕾;;“译”犹未尽——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凯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错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匡复;听伽达默尔演讲[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上海鲁迅纪念馆 王锡荣;《简·爱》的翻译者[N];中国文物报;2001年

3 章乐天 (书评人);一位纯粹哲学家的纯粹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4 洪汉鼎;百岁西哲寄望东方[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李勃;为这位高个子老人鼓掌[N];学习时报;2002年

6 本版编辑 美国Richard E.Palmer 周兮吟 译 台湾玄奘大学中文系教授、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林安梧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郁振华;伽达默尔:跨文化理解和对话是至关重要的[N];社会科学报;2007年

7 章国锋;伽达默尔:现代阐释学之父[N];北京日报;2002年

8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多是洋书[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9 王岳川;思想家的前沿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哲学所 李存山;孔子的智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胡传顺;伽达默尔伦理学的释义学意义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关英菊;从“独白”到“对话”[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颖慧;伽达默尔审美教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6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凯;孟子的诠释思想[D];山东大学;2008年

9 孙丽君;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艺术经验[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覃世艳;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彦超;伽达默尔解释学解释有效性批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帆;翻译研究中的哲学诠释[D];广西大学;2007年

3 常春雨;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实践哲学转向[D];山西大学;2007年

4 韩慧彬;走在理解途中[D];厦门大学;2007年

5 马秀春;哲学诠释学视域下教育观的重新审视[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杜春峰;伽达默尔的法律解释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莉;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8 李齐;伽达默尔解释学真理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黄文前;试论“视域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郭健;伽达默尔实践哲学对科学理解、传授的方法论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28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28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b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