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沉默的背后——解读斯金纳的《言语行为》与乔姆斯基的书评
本文关键词:批判与沉默的背后——解读斯金纳的《言语行为》与乔姆斯基的书评
更多相关文章: 斯金纳 乔姆斯基 行事条件作用 言语行为 语言获得
【摘要】:《言语行为》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它利用行事条件作用原理对人的言语行为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一定的解释,将行为心理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由于受到乔姆斯基的猛烈抨击,斯金纳的理论长期未被主流语言学界接受。近年来对《言语行为》正面评价日益增多,然而对乔姆斯基批评的反驳仍显得有些乏力。本文介绍此书的缘起,评价其主要内容,说明乔姆斯基对此书的攻击并不是两种研究范式的冲突,而基本上是他对自己所臆想的行为主义假想敌的批判;他对斯金纳提出的刺激、反应、强化等主要概念的批评基本上是出于他对该书的误读。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1.引言勃若斯·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当代心理学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在社会政治领域、婴儿行为发展研究等许多方面得以广泛应用。斯金纳历时23载完成的《言语行为》是其行为主义理论体系的集大成之作。他两次说这是自己“最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占营;浅谈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在心理学上的影响[J];天中学刊;1995年03期
2 N.Chomsky;王宗炎;;评斯金纳著《言语行为》(下)[J];当代语言学;1982年04期
3 N.Chomsky;王宗炎;;评斯金纳著《言语行为》(中)[J];当代语言学;1982年03期
4 张俊秀;魏清巍;;语用学与语言变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03期
5 高志明;马婷婷;;谈TG学派和行为主义在“语言获得”研究中的互补性[J];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6 王菁;;浅述乔姆斯基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理论及其贡献[J];成功(教育);2009年11期
7 郭皓;;评介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J];文教资料;2010年29期
8 王宗炎;论乔姆斯基式的转换语法[J];现代外语;1978年02期
9 列昂捷夫;卫志强;;欧美心理语言学研究动向[J];当代语言学;1978年02期
10 陈登;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聃龄;;从汉字识别与命名看文字的普遍性与差异性[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2 林大津;;论言语行为“得体性”探讨中的概念混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丁兴华;童剑平;;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与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之比较[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胡范铸;;中国新闻言语行为构成性规则的演绎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omskyan Transformal Linguistics and Hallidayean Functional Linguistics[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聂桂兰;;标语口号在乡村——江西吉安乡村户外标语口号的田野调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石毓智;;构式语法的进步与局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项成东;;元交际条件句的语用认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郑定欧;;方法论的呼唤[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汪永勤;;分歧中的互补:三种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学说及其比较[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潘治;人脑存在“普遍语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本报记者 刘昊 实习生 廖灵艳;“最具影响力”大师乔姆斯基首度访华[N];北京日报;2010年
3 记者 沙岩;乔姆斯基北语探讨生成语言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记者 刘茜;美国学者解析“刺激匮乏”论[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胡壮麟;力争与世界同步的中国语言学[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记者 周舒 实习记者 王菲宇;横跨语言学与国际政治的少数派[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9 郑友仁;《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中译本指谬[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通讯员 王树丰 记者 徐华;中国话语语言学研究会成立[N];河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樊小玲;汉语指令言语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梁晓玲;现代汉语引发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于秀成;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行为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罗黎丽;五周岁汉语儿童的言语交际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10 封一函;结构与解构:从乔姆斯基到韦努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慧;汉语虚假言语行为语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董臻;中美文化差异之言语行为比较——“承诺”的文化差异[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3 郭晋媛;汉语教学语境下不赞同言语行为的语用学分析[D];山西大学;2004年
4 凌来芳;[D];安徽大学;2004年
5 程进军;赞扬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培养外语学习中的交际能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潘小燕;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7 王艺;言语行为和引语[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建祥;汉语语境下批评言语行为的定性和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云;论言语行为得体性的概念[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旗;汉语“纠错”言语行为的课堂实施[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301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01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