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语体视角考察指类句的句法特征和分布情况

发布时间:2017-12-26 12:17

  本文关键词:从语体视角考察指类句的句法特征和分布情况 出处:《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指类句 语体 句法特征 语用功能


【摘要】:指类句根据其表达功能可分为"说明型"、"指令型"和"评述型"三种。不同类型的指类句在句法特征和语体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从指类句自身的特点和语体交际功能上寻求合理的解释。通过对指类句作语体视角上的考察,本文对指类句的界定和内涵有了更新的认识。
【作者单位】: 澳门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中文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号:09CYY035)的经费支持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由于指类句自身的重要性,它已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对指类句的研究相当深入,并呈现出跨学科的研究趋势。主要涉及以下议题:指类句的语义特征(Carlson1982、1989、1995,Papafragou1996等),指类句的逻辑问题(Wang2004,YearwoodStranieri2006等),指类句的语言习得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周北海;概称句本质与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徐盛桓;;指类句研究的认知-语用意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2期

3 吴炳章;;指类句的指类功能实现机制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2期

4 宗守云;;浅论科技语体中的“似乎VP”句[J];中国语文;2002年01期

5 刘丹青;;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J];中国语文;2002年05期

6 陆烁;潘海华;;汉语无定主语的语义允准分析[J];中国语文;2009年06期

7 高顺全;试论汉语通指的表达方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3期

8 张立英;;概称句的语义解释及形式化比较研究[J];哲学动态;2006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可胜;;形式语义模型与复合汉语NP的语义刻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2 姜玲;;2009年中国生成语法研究述要[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3 李淑苹;;认知机制下的指类句及其范畴化探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贺川生;蒋严;;“XP+的”结构的名词性及“的”的语义功能[J];当代语言学;2011年01期

5 刘丹青;;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J];当代语言学;2011年04期

6 陈中毅;;汉语中名词的可数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吴早生;;现代汉语“这/那”指示义与主观评价及话题功能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理论与方法[J];对外汉语研究;2009年00期

9 孙天琦;潘海华;;也谈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兼论信息结构对汉语语序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12年04期

10 郑军;;汉语中动句的语义偏向[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立英;周北海;;基于主谓项涵义联系的概称句推理的几个逻辑[A];2004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4年

2 张立英;;一种类型的概称句推理[A];2005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2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知恩;量词的跨语言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5 潘s銀N;现代汉语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熊岭;现代汉语指称范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佟福奇;条件关系范畴的语言表达[D];吉林大学;2012年

8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安春;“一个”的用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潇;名词性成分的指称及其句法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媛媛;艺术语体与科技语体比喻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饶青欣;现代汉语蔬菜范畴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慧;现代汉语光杆名词及“数量名”短语的定指性考察[D];北京大学;2011年

5 张磊;多维视域下的指类句语用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晓红;指量名结构的语序及分布的类型学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邓崎凡;壮语判断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磊;英语阅读语用推测策略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9 龙海艳;湖南方言常澧片的复数标记与列举标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纯江;冠词语类的句法特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北海;概称句本质与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王希杰;略论语音、语义、语法、语用之间的相互制约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3 于根元;说“全都……只有……”[J];汉语学习;1982年02期

4 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年04期

5 刘丹青;;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J];中国语文;2002年05期

6 张立英;;用概率方法解释概称句——亚里尔·科恩的概称句语义研究[J];哲学动态;2007年12期

7 熊明;;说谎者悖论的恶性循环[J];哲学研究;2008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先亮;郑娟曼;;汉语“有”字句的语体分布及语用功能[J];修辞学习;2006年01期

2 赵路;;语码转换的社会属性及其语用功能[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赵春辉;;文学语体和应用文语体的差异[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4 蔡晓;从留学生偏误看协同副词的语义句法特征[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唐松波,林文金;现代汉语语体简论[J];东疆学刊;1984年00期

6 王维成;现代汉语语体的分类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7 张拱贵,孙余兵;语体语言研究的创新与超越──喜读《语体语言教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8 邓志勇;“偏离说”质疑[J];修辞学习;1996年05期

9 霍四通;语体和功能——语体研究方法论探讨之三[J];修辞学习;1997年03期

10 程祥徽;传统与现代联姻——文体与语体之辨[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名方;;语体浅释[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2 李华;;得体性·语体·真善美[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3 张亚军;;语用功能词及其词类归属问题[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王慧玲;宋柔;戴伟长;;汉语文本按语体分类的研究[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郑荣馨;;论功能域的概念[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宁;;汉语“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菲露;;“总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晓东;;“交费”与“缴费”[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聂焱;;得体性原则两题[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莉;网络带来语体变化[N];北京科技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李红艳;网络泛滥“蜜糖体” 甜到腻人[N];北京日报;2010年

3 游汝杰;略谈普通话和方言的社会功能与和谐发展[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4 ;报刊语言的规范化[N];中国文化报;2003年

5 居延安邋宋怀强 吴洪林;跨语沟通: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跨世纪话题[N];文汇报;2007年

6 周建民;用和谐语言打造和谐广告[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7 殷治纲;语音语料库的建设和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本报实习生 陈仕艳;网络语言:创新还是颠覆[N];工人日报;2007年

9 刘媛嫒 曾毅平;多学科交融中的修辞学[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武穴市实验中学 陈水明 徐顺昌;文章修改刍议[N];黄冈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娟廷;汉韩公文语体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3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郭圣林;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6 刘文正;《太平经》动词及相关基本句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明辉;认知类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徐小婷;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张永奋;汉意委婉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捷;试论语言模糊的语用功能[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彤;现代汉语临时量词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吕瑞卿;形式动词“加以”“进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陈蕾;同义反复的认知语用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磊;多维视域下的指类句语用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盛继艳;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的三个平面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6 任利华;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7 刘玉楼;非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D];山东大学;2005年

8 李丽虹;非主谓句“这NP”的语用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瑞鸿;跨文化交际中的模糊语言分析[D];湘潭大学;2005年

10 王登云;称呼语使用的语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37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37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1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