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古田县杉洋话的人称代词——兼论其历时涵义
本文关键词:闽东古田县杉洋话的人称代词——兼论其历时涵义 出处:《语言科学》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古田县杉洋话 人称代词 语用特点 层次叠置 方言混杂
【摘要】:杉洋镇地处古田县东部,邻接宁德,其语音系统和词汇系统与以古田县城关口音为代表的古田话有明显的区别。文章以古田县城关话和宁德虎m话人称代词为对比,全面梳理杉洋话的人称代词系统,分析其语用特点,并讨论了人称代词系统层次叠置的历时涵义。
[Abstract]:Shanyang Town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Gutian County, next to Ningde. The phonetic system and lexical system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Gutian dialect represented by Chengguan accent in Gutian County.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combs the personal pronoun system of Huangyang dialect, analyzes its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es the diachronic meaning of the hierarchical superposition of personal pronoun system.
【作者单位】: 福建教育学院;
【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120)成果之一
【分类号】:H17;H146
【正文快照】: 1引言杉洋镇位于古田县东部,北与宁德市蕉城区虎m乡和洋中镇接壤,是古田通往宁德及其沿海以及南往罗源的东大门,乡址杉洋村距古田县城74公里(古田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1997:56)。杉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其语音系统和词汇系统与以古田县城关(指今古田县城区)口音为代表的古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典诚;;闽语人字的本字[J];方言;198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振兴;闽语及其周边方言[J];方言;2000年01期
2 刘晓南;从宋代福建诗人用韵看历史上吴语对闽语的影响[J];古汉语研究;1997年04期
3 林宝卿;;说“(虫寻)”字音[J];中国语文;1997年06期
4 李如龙;;考求方言词本字的音韵论证[J];语言研究;1988年01期
5 秋谷裕幸;吴语处衢方言中的闽语词──兼论处衢方言在闽语词汇史研究中的作用[J];语言研究;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晓华;郭璞注释语言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唐七元;汉语方言同源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欧阳文婷;日母音值演变探析[D];暨南大学;2011年
2 罗海燕;海南闽语人称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彭娟;湘方言本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春;人称代词“你、您” 的时代特征和规范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2 王毅娜;;反身代词与人称代词重迭分布的几种现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3 甘于恩;;广东粤方言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形式[J];中国语文;1997年05期
4 严修鸿;客家话人称代词单数“领格”的语源[J];语文研究;1998年01期
5 杨烈雄;文言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问题探讨[J];惠州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6 田海龙!300400;“我”、“我们”的使用与个人性格[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7 李剑冲;汉蒙语言人称代词对比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林伦伦,李薇薇;网络酷语的语用特点及其文化解读[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赵君;《论语》与《论语注疏》中人称代词的比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王盈秋;网络交际的语用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彦诚;;红丰仡佬语的人称代词系统[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王治敏;李芸;俞士汶;;人称代词和名词的组合搭配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侯小丽;;三原话人称代词的数与格[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周国炎;;布依语人称代词中几种特殊的称代方式[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5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肖放亮;;南昌县(塘南)方言的人称代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晓琪;章欣;;“据……看/说”及其相关格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罗云飞;李国臣;;采用优先选择策略的中文人称代词的指代消解[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治敏;俞士汶;;人称代词和名词的歧义消解研究[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马彪;;“零报告”“第一时间”及“零”“第一”的运用[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陈永胜;浅谈朔城区的人称代词“Sl”[N];朔州日报;2009年
2 石如清;一简对多繁的字不能改回去[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3 张仲景国医学院 沙恒玉邋沙涛;古医籍中的语序变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4 梁朝文;布依语反语规律初探[N];贵州民族报;2010年
5 王平 马力明;临夏回族方言“八坊话”解读[N];民族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贾娇燕;《醒世姻缘传》社会称谓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金顺吉;韩汉语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温振兴;《祖堂集》助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胡显耀;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规范的语料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殷相印;微山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许剑宇;《佛本行集经》定中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邓永红;桂阳土话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青春;越汉人称代词语用功能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袁晶;英汉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3 贾英敏;官话方言中的人称代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胡伟;秦简人称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沈晓敏;《新编五代史平话》人称代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陈建君;英汉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罗海燕;海南闽语人称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春秀;东汉汉译佛经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晓红;由《聊斋俚曲》看淄川方言人称代词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永芬;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复数表现形式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71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71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