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东汉哲学著作《论衡》助动词系统新探

发布时间:2018-01-03 16:15

  本文关键词:东汉哲学著作《论衡》助动词系统新探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助动词 语法特点 句法结构 语义 论衡


【摘要】:对《论衡》中的助动词在穷尽性数量统计的基础上做细致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语义,比较不同类助动词、不同的个体助动词在句法结构、语义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展现《论衡》助动词的基本面貌。同时也注意在共时描写的同时与先秦时期的助动词系统做适当的历时比较,借此考察《论衡》中助动词的发展变化情况。
[Abstract]:Do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n the basis of < Lunheng > in the auxiliary verbs in exhaustive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of its semantic and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auxiliary verbs, auxiliary verbs in differ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yntactic structure, semantic aspects show, the appearance on the show "> verb based. Also note that the auxiliary system on the synchronic description and diachronic comparison of pre Qin period and the appropriate, to inspect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auxiliary verb < Lunheng > in the situation.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汉语史研究的基础是断代研究,专书研究又是断代研究的基础。“只有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一本书一本书地从多方面描写语法系统的面貌,才能摸索出汉语语法发展的特点和脉络”①。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看,东汉时期的汉语正处于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的过渡阶段。从语料价值看,此期传世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亚丽;;《论衡》中的意志类助动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为;李菲;;《吴越春秋》复音形容词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2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殷晓明;《荀子》中的联合式复音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朱锐;;甲骨文复音词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5 于为;;《吴越春秋》复音名词浅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袁开惠;;《黄帝内经·素问》联合式合成词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张传真;;《列子》中的偏正式复音词语义构成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8 张俊宾;;浅析《诗经》重言词在汉语发展中的弱化现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王华权;;从“安”的双音化论口语对双音化进程的延缓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解芳;毛远明;;《宋书》本纪中的同义并列复合词考察[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秀明;;漳州方言形成探索[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康生巧;白宇;韩亚冬;蔡东风;;基于句子相似的古今句子检索[A];第六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曼曼;何休《春秋公羊傅解诂》词_Y训诂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许浩;《名公书判清明集》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宋琳;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魏晋新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权娥麟;汉魏晋南北朝寓言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张烨;支谶译经“构词法”及“造词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李铭娜;《吕氏春秋》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付琼;徐渭散文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郭敏姿;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3 邢国飞;《文选》诗歌词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伟;《搜神记》复音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付君;《韩非子》单音节反义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建;《水经注》复音形容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云;《红楼梦》心理词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黄小蓉;《金匮要略》复音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孔儒;《六度集经》副词系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丁淑英;《古代汉语词典》双音节词构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仲英;《左传》“能、可、欲、敢”等词的使用情况调查兼论其词性[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亚丽;;《论衡》中助动词“能”的句法和语义[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2 胡树鲜;;“可能”义项浅说[J];思维与智慧;1988年02期

3 严丽萍;董玲玲;;《三国志》中“须”的演化及“必须”的成词[J];文教资料;2008年11期

4 何山;;《孟子》中“为”字简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张静;;从对应性特点看汉语句法结构分析问题[J];云梦学刊;1980年04期

6 陈光磊;关于衡词的考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S1期

7 花永年;“系统语法”在“生成”领域中的探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8 Arnold M.Zwicky;Geoffrey K.Pullum;方立;;附着形式与屈折变化:英语否定词—n't[J];当代语言学;1985年02期

9 赵亚丽;;《论衡》中的助动词“可”及相关问题[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吕兆格;对“V以”式动词的语法考察[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龙从军;江荻;;现代藏语带助动词的谓语组块及其识别[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梁银峰;;《祖堂集》助动词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刘正光;;指称与句法[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谢英;;关于“NP+不+X+谁+X”句式[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5 景宠业;;“可以”之“以”的性质商榷[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6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国庆;;浅谈词类的辨认[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陈丽昭;;汉英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对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徐艳华;李斌;;信息处理用名词细分类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周俏丽;蔡东风;张桂平;季铎;林晓庆;;基于最大熵的“vp np的np”句法结构排歧[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继林;不得[N];扬州日报;2006年

2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文全;善取善弃 和而不同[N];贵州日报;2009年

3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邵敬敏;“进口汽车”的歧解[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5 李杰;《标语调查及其与粤语的关系研究》获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N];科技日报;2005年

6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胜寒;从“斑鸠的故事”说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李玮;语言的盛宴 文化的旅游[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10 邵敬敏;“比去年少了三倍”对吗?[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文雅丽;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杨俊芳;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赵小东;句法规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永军;汉语的状语及其英译、葡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徐江;现代维吾尔语否定的意义与表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李波;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亚楠;《醒世姻缘传》助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赵亚丽;《论衡》助动词系统初论[D];吉林大学;2005年

3 尹超;《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助动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姜雪;《杂宝藏经》的助动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孔春英;《管子》助动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刘成章;“使”字句的句法语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覃湘庸;《六度集经》助动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王淑怡;《淮南子》助动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黄静;《抱朴子》助动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殷润林;自贡方言语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746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746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6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