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再论转喻的修辞功能

发布时间:2018-03-12 12:13

  本文选题:转喻 切入点:修辞 出处:《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传统修辞学对转喻修辞功能的研究比较简单,而认知语言学在转喻研究中比较注重概念连通的心理机制方面的问题,对转喻的修辞功能并不关心。转喻修辞效力的产生一方面与源域或源域表达语的选择以及语境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源自受话人开放的联想。传统修辞学与认知语言学只看到转喻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具有修辞效力的转喻更应该理解成是一种一对多的开放式联想关系。这种联想越丰富,修辞效力往往越强;而如果这种联想受到束缚,修辞效力就会退减甚至消失。通过再论转喻的修辞功能,我们希望借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转喻的修辞功能,以获得对转喻修辞功能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Abstract]:The study of metonymy rhetorical function in traditional rhetoric is relatively simple, while cognitive linguistics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connectivity in metonymy research. The rhetorical effect of metonymy is not concerned with the rhetorical function of metonymy. On the one hand, the generation of rhetorical effect of metonymy is related to the choice and context of source domain or source domain expression. Traditional rhetoric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only see the one-to-on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onymy source domain and target domain. But rhetorical metonymy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a one-to-many open associative relationship. The richer the association, the stronger the rhetorical effect, and if the association is bound, By rediscussing the rhetorical function of metonymy we hope to re-examine the rhetorical function of metonymy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order to gain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metonymy rhetoric function.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汉间接回指对比研究”(编号:07BYY00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新仁;;“转喻”指称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语学刊;2008年02期

2 周福娟;;指称转喻在文学语篇中的诗学功能[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4 束定芳;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陈道明;;Metonymy:借代与转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远志,马翔宇;试论辞格的施事功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2 杨正翠;李晓红;;浅析隐喻的显式和隐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李万立;;析语篇连贯[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干宁;;英语轭式搭配和汉语拈连的比较与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常树军;;英语委婉语的应用及其文化内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王小琼;;“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修辞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刘明珠;仿拟在广告英语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喻家楼;语篇中显性连贯、隐性连贯与译作的语义传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汪玲;隐喻性思维中的文化印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康晋;;Parallelism:An Effective Device to Improve Writing[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阿不力米提·优努斯;维吾尔象征词及其文化含义[D];新疆大学;2003年

5 窦东友;管理、技术与英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马文;汉语会话中的照应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窦东友;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洪刚;外语教学中引入隐喻对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与思维模式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D];河南大学;2006年

10 周大军;军语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晴;从顺应论角度看双关广告语的翻译[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媛媛;广告双关语中的语境与最佳关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顾铮;英汉比喻类颜色词语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梅迎春;英语合同谈判技巧模式与礼貌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肖遥遥;中文手机短信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丽君;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反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丹;语言模糊性及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10 彭可;变异修辞的认知属性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李勇忠;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4期

3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4 袁野;;语篇理解的体验观:认知心理学的新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严辰松;;限制性“X的”结构及其指代功能的实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7 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8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9 刘正光,刘润清;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10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娟;;转喻视角下的名词性同义反复话语的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0期

2 李敬;;汉语情感“喜怒悲惧”的转喻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3 李欣;;论包装设计的色彩要素[J];大舞台;2011年07期

4 焦丽;;基于转喻生成机制的英语谚语分析及习得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大器新成,风尚之选 联想ThinkPad Edge精锐版创变登场[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3期

6 徐蕾;宋艳萍;吴泓颖;;基于转喻和替代的关系谈语篇衔接功能[J];教学与管理;2011年24期

7 李明贤;;概念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8 田晓苗;李修清;;谈设计素描教学中的“写实”与“联想”训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9 段友国;;隐喻的认知功能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童欢欢;;音乐演奏中联想与想象的运用[J];艺海;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伟;傅建明;顾旭东;姚云海;金敏敏;李岩;;头皮针刺结合认知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会议指南[C];2010年

2 刘可智;梁雪梅;于鲁璐;王岚;宋美;许顺江;安翠霞;王学义;;河北省老年人认知功能与睡眠障碍的相关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皇红霞;;老年人高血压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A];第10次全国精神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8年

4 王伟;傅建明;金敏敏;;头皮针刺结合认知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观察[A];2011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康复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5 温志波;舒斯云;包新民;吴永明;;边缘区损伤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关系初探(附20例报告)[A];首届全国功能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信息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张丽华;陈立荣;胡德强;冯梅梅;;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认知功能与事件相关电位P_(300)的相关性[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闻吾森;赵妙林;单才华;郑秋娟;王文香;徐云峰;;萧山区百岁老人认知功能与血压等生理指标的关系[A];2008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暨灾后心理救援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陈策;高成阁;马现仓;杨小波;王崴;李雅妹;李强;亢万虎;;女性抑郁症认知功能及临床特点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谢素珍;马永兴;;老年认知功能MMSE生理性增龄变化[A];2009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程道梅;蒋与刚;黄承钰;孔海燕;庞伟;杨红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中老年人的MTHFR多态性、血清维生素状况及认知功能[A];膳食变迁对民众健康的影响:挑战与应对——第二届两岸四地营养改善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然;联想全球裁员 中国大本营按兵不动[N];经济观察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贾丽;联想的冬天[N];证券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然 杨阳 高琨;杨元庆可能出任联想移动董事长[N];经济观察报;2008年

4 商报记者 罗添;柳传志归来 联想背水一搏[N];北京商报;2009年

5 见习记者 卢薇 本报记者 侯继勇;联想又遇急弯 柳传志复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6 商报记者 罗添;电脑下乡,联想的机会来了?[N];北京商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陶源 黄旭;联想战略维新60天[N];电脑报;2009年

8 贾鹏雷;透明的联想[N];计算机世界;2009年

9 电脑商报记者 史春鹃;联想看好一体电脑未来[N];电脑商报;2009年

10 ;夏立 巩固联想中国市场领导地位[N];计算机世界;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尚必武;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任力杰;抑郁症及其认知功能的事件相关电位、脑形态学及功能影像学的时空模式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6 田首元;静脉麻醉药对老龄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海马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7 郭军红;海马微血管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的表达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8 吴东宇;脑电非线性分析在认知功能研究和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9 谭立文;分裂症一级亲属认知功能、阴性症状及5-HT浓度和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10 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婷;转喻的认知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李艳;现代汉语名量词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罗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色彩的隐喻与转喻[D];西南大学;2010年

4 姜秀明;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雷志斌;转喻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骆紫燕;转喻视角下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中的语篇连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7 袁亚敏;汉语反义复词语义结构中的隐喻与转喻特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高培新;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的相互渗透[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秦晓梅;转喻与话语连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邓敏;论转喻的运作机制[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01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01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b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