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关于翻译主体间性的现象学阐释

发布时间:2018-03-12 16:24

  本文选题:主体间性 切入点:现象学 出处:《世界哲学》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译界有关主体间性的论著大都以哈贝马斯的相关理论为依据,而对于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理论却甚少提及,因而译界大多将主体间性简单地理解为主体间关系。本文在分析了"主体间性"的实质之后,从现象学角度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了阐释,指出相关研究应以先验主体间性为本,并展望了该理论对翻译研究可能带来的启示。
[Abstract]: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ter subjectivity works mostly in Habermas's theory as a basis for Husserl's transcendental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is rarely mentioned, so the translation circle most of the inter subjectivity simply understood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inter subjectivity, inter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ion are explain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henomenology, points out the related research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ranscendental intersubjectivity,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theor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may bring enlightenment.

【作者单位】: 山东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茹薪;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武景全;非要“在高于句子的层次上翻译”吗[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吴琳;历史的选择——谈鲁迅的“直译”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李荣;理性与生活的变奏——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当代意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薛新东,吴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个中译本对比赏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2期

7 曹冬梅;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杨英明;从功能翻译理论谈汉英翻译实践[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邵璐;政治文化与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之三种模式[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程金海;从意味到存在——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发展轨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洪庆福;神秘主义文化视域中的中西诗学本质“合一”论[D];苏州大学;2003年

5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陈志远;胡塞尔直观概念的起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8 汪帮琼;萨特本体论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董美珍;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革;中国文化局限词及其翻译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莹莹;[D];郑州大学;2000年

3 沈继诚;论功能对等原则与汉语广告英译[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陈延兵;译者在处理文化类敏感文本中的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5 李建红;奈达理论和旅游资料英语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6 吴洁;英汉翻译与汉语欧化现象[D];外交学院;2001年

7 魏芳;翻译情境对于翻译策略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8 程漫春;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研究方法——兼对《飘》中译本的过程取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涓;论意识“困难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徐敏;翻译策略的辩证研究:归化与异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辛宇杰;;浅评胡塞尔的语言现象学[J];才智;2011年18期

2 梁冬华;;大学语文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李茂宁;玄颖双;;“看”的多重语义分析[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年06期

4 张捷;;结构主义与语言学研究对文艺批评的影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志平;;“朋-友”的词源学和现象学释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张琳;;现象学观照下的翻译主体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傅其林 整理;把符号打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季海宏;交流中的理解与误解[N];社会科学报;2007年

3 陈嘉明 厦门大学哲学系;从语言现象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朱磊;现代语言学文本中现代汉语的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屈平;翻译还原:海德格尔现象学下的翻译理论[D];河南大学;2010年

3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4 贺春英;功能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回眸与反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董丽云;重建文本阐释的约束理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怀芳;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2 高青龙;从小说对话翻译看翻译的主体间性[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3 曹清林;应用翻译的主体间性:功能翻译的阐释[D];中南大学;2009年

4 高平;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5 王桃桂;从主体间性视角解读《红楼梦》杨译本[D];中南大学;2009年

6 喻杭;王佐良文化翻译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范艳华;翻译的哲学阐释[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8 兰燕;译者主体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9 张小洁;接受美学视野下孙致礼的翻译辩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娜;从意向性看语言的意义问题[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023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023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b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