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语言、认知和现实世界
本文选题:语言 切入点:认知 出处:《外语学刊》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许多语言学家和哲学家认为语言和认知的发展是无意识的;语言决定论者认为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对语言基本事实的考察告诉我们隐喻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参与了语言的建构,离开了有意识的思维活动的参与,语言很难发展成为成熟的符号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决定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
[Abstract]:Many linguists and philosophers believ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s unconscious; linguistic determinism that different language determines the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nd view of the world. The study of language basic facts tell us that metaphor thinking activ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anguage, left thinking activities in the language is difficult to become the symbol system of maturity. In some extent, cognitive style and mode of thinking determines language form and content.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分类号】:H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淑娟;;性别歧视语言的取消与人的思维——Sapir-Whorf假设角度[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成军;;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周艳艳;;语言相对论的多维度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4 纪玉华,许其潮;再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评国外跨文化交际学教科书对语言相对论的讨论[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4期
5 高延菊;;浅谈“沃尔夫假说”[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杨景萍;;语言相对论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7 王跃平;张莉莉;;“语言相对论”思想的发展轨迹[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莫琼;;“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解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9 田建国;社会语言学及其应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郭爱萍;郑冰梅;;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内涵之辨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湘漓;;得体原则与现实世界[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2 陈振宇;陈振宁;;怎样计算现代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方碧月;;整合中的幽默及其审美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陈晨;;从品克的认知模型看口译听辨与理解的微观过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于桂英;;我对网络语言的认识[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文斌;;同隐喻性·异隐喻性·主体性·主体间性·隐喻间性·主体自洽——对隐喻认知构建与解读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陈学璞;;论网络对写作的挑战[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8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戴昭铭;;语言功能和可能规范[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实习生 李建伟;“火星文”究竟在说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朱达志;名词之争背后的真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3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洁红;指示语的认知模型解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胡牧;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锋[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4 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D];河南大学;2006年
5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6 刘琼;虚构的语言哲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恩娟;语言相对论思想的内核解读[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汪方挺;好是上;坏是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和慧娟;语言相对论实证研究:双语者名词复数标记的认知差异[D];暨南大学;2012年
4 邓宝石;手语象似性对范畴结构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6年
5 陈利红;语言相对论视野下的语言视差现象分析及相关翻译方略[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龙;事件域认知模型框架内语篇连贯的多维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张雪珠;多义网络的认知解读[D];湘潭大学;2006年
8 季英奎;汉语歧义广告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9 郝文华;时间认知模型视角下英汉时间方位隐喻的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段学雯;英汉语言中恐惧隐喻的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31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3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