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撑粤语”事件引发的思考
本文选题:普通话 + 语言协调 ; 参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摘要】:本文拟讨论普通话推广过程中的语言协调问题,重点以2010年5至8月广州地区发生的"撑粤语"事件作为分析的个案。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件的简单回顾。事件本身起因可谓是一个"伪命题",但其引发的是一个"真事件"。第二部分归纳分析本次事件中所涉及的九个问题,涉及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文化与方言的关系、城市与方言的关系、媒体与方言的关系、学校教育与方言的关系、城市新移民与方言的关系、城市新生代与方言的关系、毗邻地区与方言的关系、海外侨民与方言的关系。第三部分是相关思考,认为应高度重视所谓"非关键"的问题,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中的语言协调问题,应该从语言生活、学界学理、社会公众文化、政治等不同层面来看待这次"撑粤语"事件并进行妥善应对,最后提出我们应该在语言政策上有所调整,在语言教育上有所引导,在语言普及上有所坚持,在语言服务上有所完善。
[Abstract]:This paper intends to discuss the problem of language coordi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ing Putonghua, focusing on the case study of the "support Cantonese" incident in Guangzhou from May to August 2010.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 brief review of events. Event itself can be said to be a false proposition, but it leads to a true event. The second part summarizes the nine problems involved in this incident,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tonghua and dialects, culture and dialects, cities and dialects, media and dialects, school education and dia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new immigrants and dia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Cenozoic and dia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jacent regions and dialec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atriates and dialects. The third part is related thinking, which thinks that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o-called "non-key" problem, especially the problem of language coordination i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life, academic theory, and social public culture. Politics and other different levels of view this "support Cantonese" incident and properly deal with it. Finally, it is proposed that we should adjust our language policy, guid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persist in language popularization. Improve the language service.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
【基金】: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相关子项目选题为基础写成,特此说明
【分类号】:H102;H1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健;;西方国家方言保护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毛洪贲;殷德顺;郭娟;周爱花;;信息技术支持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06期
3 ;《现代语文》(下旬刊)栏目简介及来稿须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4 蔡晓;;农村生源师范类院校PSC现状与教学训练思考[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孔祥伟;;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平;;贺信[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宇明;李开拓;;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八次学术会议上的讲话[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3 李宁;李蕾;孟子厚;;长治方言词汇的可懂度调查[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袁振华;曾洁;;加强普粤拼音优化教学研究,促进华文教育现代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5 ;后记[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6 吴洁敏;;从学校语言规范化现状展望普及普通话前景[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7 韩其洲;;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回顾与展望——纪念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15周年[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乔丽华;谭和平;;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工作心理探析与心理调适研究[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蒋冰冰;王颐嘉;;普通话水平测试员队伍管理的新视角——“心理契约”管理[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童效杰;;潮州市小学生普通话现状调查[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婵;普通话推广难在哪儿[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汪少冲;让普通话融入百姓生活[N];开封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晨;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于翔 实习生 李峰;“地方普通话”——南腔北调[N];宁夏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蔡虹;普通话推广大潮:方言的挣扎[N];北京科技报;2009年
6 记者 代建新;普通话推广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助力[N];驻马店日报;2007年
7 陈雯;悦耳童音开启“推普周”[N];东莞日报;2009年
8 魏霖 宋黔云;我省普通话推广从方言突围[N];贵州日报;2005年
9 魏娜;我区尚有4成多人口不会说普通话[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10 周小珠;临洮工商全面推广普通话[N];定西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海娜;我国国家通用语[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小莉;“X头”式词语的多角度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元元;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析陕西方言的社会功能[D];西北大学;2012年
4 范艳;习水方言疑问句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吴小敏;21世纪初番禺区服务业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庄洲牮;常州方言语音向普通话靠拢趋势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王民雅;山西襄垣方言语音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刘晓娟;临沂方言零声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万云文;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向塘(新村)方言语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何筠;澳门小学普通话教学的调查与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25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25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