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及其翻译策略
本文选题:文化意象 + 互文性 ; 参考:《学术交流》2011年11期
【摘要】:文化意象翻译的实质是体现文本间文化意蕴的吸收与转化。为保存源语文化意象原有的文化特质和蕴涵,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是一种必然,同时必须权衡译语文化的互文接受能力,才能将源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映现至译语文化,产生出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相互作用后的新的文化意象。着眼于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探讨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的关联性以及文化意象的翻译转换策略,规避可能出现的消极互文干扰,对于翻译这一具有明显互文属性的文本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The essence of cultural image translation embodies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text .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 of the source language cultural image , it is necessary to balance the cultural imag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to the translation culture , so as to produce the new cultural image after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ource culture and the translation culture .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分类号】:G112;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念然;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1期
2 秦文华;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从互文性角度谈翻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王霜梅;;喻体的选择与文化——以汉英隐喻式定中结构为例[J];学术交流;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灿;翻译批评:从印象到科学——浅谈翻译批评的科学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高路,高远;“黄花”=“yellow flowers”?——从一例中诗英译看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朱明胜;略论归化翻译与文化意象的缺失[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贺鸿莉;;译者主体性的互文性诠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李晶;;互文性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7 王林;;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与翻译陷阱[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张卫萍;;从译者风格看《红楼梦》的文化意象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张德让,翟红梅;论译语文化与文本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张锦兰,张德让;译语文化与译作的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孙丹枫;;浅析庞译《论语》之特色——庞德个性化解读对《论语》译本翻译取向的决定作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潘宝剑;;试论错误分析理论在壮母语学生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龙扬志;;一部诗剧与一个诗人的创作史[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Unicorn and Dragon-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梅红;;在互文性的指导下进行广告套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冷海连;;翻译教学—大学英语遗忘的角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U,
本文编号:2038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38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