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论溯因逻辑之嬗变及整合的语用学意义

发布时间:2018-06-19 15:53

  本文选题:溯因逻辑 + 概念整合 ; 参考:《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摘要】:鉴于语用推理研究中溯因逻辑的应用前景以及当前语言学研究中溯因逻辑使用内涵不一,本文在梳理Peirce(皮尔士)溯因逻辑概念从前期三段论到后期科学发现理论中变化的基础上,厘清了前后期溯因逻辑的区别与联系,整合了应用于自然语言研究中溯因逻辑的概念内涵与操作,同时,进一步例证语用学研究中整合溯因逻辑的应用并阐释溯因推理的认知机制。
[Abstract]:In view of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trace logic in the study of pragmatic inference and the implication of trace logic in the current linguistic study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ear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of the backward logic in the study of natural language from the early stage three stages to the later scientific discovery theory , and integrates the concept and operation of the trace logic applied in the study of natural language . At the same time ,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trospective logic in the study of pragmatics is further illustrated and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the retrogradation reasoning is explained .
【作者单位】: 湖南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大学外国语及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皮尔士语言学思想研究”(11BYY005)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贺川生;乔姆斯基语言天赋思想的皮尔士哲学根源:溯因逻辑[J];当代语言学;2004年02期

2 曾凡桂;皮尔士“Abduction”译名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6期

3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4 徐盛桓;理论语用学研究中的假说——研海一楫之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6期

5 曾凡桂;论关联理论语用推理的溯因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5期

6 蒋严;论语用推理的逻辑属性——形式语用学初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7 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语句解读研究——语用推理形式化的初步探索[J];现代外语;2003年02期

8 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年03期

9 王航赞;;寻求最佳说明的推理——访彼得·理普顿教授[J];哲学动态;2006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晓妮;古汉语物氃位移概念场词_Y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张驰;考虑空间视野的高速公路运行速度预测模型与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何爱晶;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与词汇学习[D];西南大学;2009年

4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赵勇;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部分神经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赵洪朋;优秀散打运动员知觉预测过程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颖;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修辞机制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陈盈新;中高级泰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贺传熙;产品设计及使用过程中认知摩擦的成因要素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李瑞;屏幕界面产品中的设计误导性探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赵冰;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新闻导语翻译[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6 宋洋;隐喻转喻对比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顾立颖;认知心理学学习观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芬;认知关联语境下的外交语言语用模糊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9 陆光华;高三物理试卷讲评课有效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晓辉;“彼此”的多角度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盛桓;含意与叙事性篇章的建构[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01期

2 姜望琪;关联理论质疑[J];外语研究;2001年04期

3 徐盛桓;话语的含意性[J];外语研究;1996年03期

4 徐盛桓;广义含意理论的建构[J];外语研究;1998年02期

5 徐盛桓;语用推理[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1年06期

6 徐盛桓;论含意思维[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7 陈保平,孙吉贵;基于限定的溯因问题求解[J];软件学报;1997年04期

8 严世清;关联理论与交际[J];山东外语教学;1997年01期

9 熊学亮;Sperber和Wilson的语用推理逻辑[J];山东外语教学;1997年02期

10 冯胜利;;韵律词与科学理论的构建[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文兰;认知语用推理和语言超载信息[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范朝秋;应用概念整合理论阐释漫画与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5期

3 彭水香,徐顺光;幽默的语效机制及认知机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朱慧;覃先美;;移觉的语用修辞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5 房红梅,严世清;概念整合运作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4期

6 覃胜勇;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S2期

7 覃胜勇;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王薇;论认知语用推理中的传统语境因素[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杨先顺;语用推理的定义、种类和模式──语用推理系列研究之三[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10 王红孝;隐喻的空间映射与概念整合[J];外语教学;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晋瑞;;关联理论视阈下的摹状词指称赋值研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李燕芳;;从关联理论看外交委婉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田臻;;概念整合与汉语复合词的界定[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许玉军;;幽默中的概念整合[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A];华东地区第6届(泉州)翻译研讨会文集[C];2001年

7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霖;;幽默言语认知语用新解——关联理论与概念整合:孰是孰非[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俭波;;商业、体育比赛及政治三种语篇中常规隐喻的概念整合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徐盛桓;;语用推理:从原则到模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2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8 周大军;军语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10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蕴;仿拟生成的认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寇福臣;认知语境和语用推理[D];河北大学;2008年

3 殷水贵;试论隐喻和转喻在概念整合中的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胡爱华;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5 覃胜勇;[D];湖南大学;2002年

6 李文霞;语用推理的形式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7 蔡明媚;溯因认知对语用推理的作用[D];东华大学;2011年

8 徐笑音;汉语网络新词生成的认知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丽;溯因推理与语用推理[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庆涛;从认知语境的角度研究语用失误[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40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40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3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