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基于转喻和替代的关系谈语篇衔接功能

发布时间:2018-08-30 13:34
【摘要】:正替代是语篇衔接特别是结构衔接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是英语语篇还是汉语语篇都使用替代来保证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近年来,人们对于转喻的研究增多。研究表明,转喻比隐喻更能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动,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它不仅是词语和概念之间的转换过程,也可以是更深层次的事物与事物之间意义上的关系。替代是词语之间的替代,而转喻本身就是一种替代,所以我们认为替代在根本上就是一种转喻关系。实际
[Abstract]:Positive substitu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discourse cohesion, especially structural cohesio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texts use substitution to ensur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metonymy has increased. Studies show that metonymy affects our thinking and action more than metaphor, and it is an important cognitive way of human beings. It is not only a transformation process between words and concepts, but also a deep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gs and things. Substitution is the substitution between words, and metonymy itself is a kind of substitution, so we think that substitution is fundamentally a metonymy relationship. Actual
【作者单位】: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分类号】:H0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在江;;概念转喻与语篇衔接——各派分歧、理论背景及实验支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晶;刘景霞;林俐;;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侯家旭;论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叶荭;试论培养大学生语篇分析能力的实际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余丽君;语篇——英汉翻译的基本单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罗思明,李建军;词语搭配浅论[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赵宏伟;;英汉人称指示语先用现象对比及其翻译[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7 唐静;汉英双语中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邓芳;英语语篇的连接手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彭宣维;时态选择的系统性及其所体现的时间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10 文军,董平荣;第三人称隐性指称的图式理解模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雁雁;;怎样通过朗读提高中级阶段留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崔建新;张文贤;;不同语体下连词使用率的统计与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朱其智;;“由”字句的语篇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马燕华;;初级汉语水平日本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余维;;话语指示的语用对比分析与应用[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马红妹;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上下文语境的表示与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4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郭忠伟;作战文书自动生成理论及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7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李晟宇;呢字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向阳;电视新闻话语分析举隅[D];暨南大学;2000年

2 张伟;文体分析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汪望珠;语篇分析理论在语言测试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崔玉芹;论语篇连贯的静态与动态分析[D];延边大学;2000年

5 张海华;论以语篇作为翻译单位[D];延边大学;2000年

6 赵伟;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7 胡仲明;商务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唐建萍;语篇连贯的无形网络[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9 许朝阳;文体学与英语口语理解[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10 张长娟;科学语体篇章的分析与教学实践[D];黑龙江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勇忠;祈使句语法构式的转喻阐释[J];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2 鞠玉梅;汉英篇章中语法衔接手段及其文体效应[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11期

3 张辉,孙明智;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3期

4 许余龙;对比功能分析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11期

5 张琦;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01期

6 邵志洪,岳俊;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策略——2004年TEM8汉译英试卷评析[J];中国翻译;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娟;;转喻视角下的名词性同义反复话语的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0期

2 李敬;;汉语情感“喜怒悲惧”的转喻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3 夏利亚;;转喻在古汉字造字表词方法中的运用例说——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转喻[J];中国文字研究;2010年00期

4 李芸;;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五官词语的转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张媛媛;;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看转喻影响词义变异的心理机制[J];枣庄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戴敏;;论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对一词多义的阐释力[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7 温振兴;;转喻思维与语言生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04期

8 王岩;;汉语熟语的形成发展及语义动态构建的认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9 燕芳;;认知角度下河南方言认知机制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10 程琪龙;;转喻的认知机制和过程[J];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陈道明;;借代与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齐振海;晋小涵;;再论“心”词语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朱一凡;;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现代汉语外来词语法化研究——以“客”为个案探讨外来词中存在的语法化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翁碧琼;;从认知角度认识一词多义现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龚丹韵;网络语言何以大行其道[N];解放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金美顺;空间形容词“深”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廖光蓉;概念形式表征与语义变化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10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秀明;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彦娟;转喻理解的认知基础[D];河北大学;2005年

3 王笑菊;转喻的认知语用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5年

4 洪振斌;语篇连贯的转喻视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群;“手”隐喻的认知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6 林正军;从历时及认知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黄仙姬;汉韩五官惯用语认知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8 李理;[D];湖南大学;2002年

9 殷水贵;试论隐喻和转喻在概念整合中的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雷志斌;转喻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13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13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0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