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宋代语料看物量词语法化中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8-10-31 21:13
【摘要】:汉语物量词的语法化过程包括句法结构和语义功能两个方面,二者互为语法化动因。到宋代,"数+量+名"结构固定下来,量词具备了计量、转指、无定等语义功能。在宋代量词的语法化过程中,量词系统内部成员有数目的增减,通过隐喻和转喻等手段使称量的对象泛化,称量范围有扩大也有缩小。这其中依靠错综交替和语义平衡等机制协调制约着整个系统的发展。
[Abstract]:Th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quantifiers includes two aspects: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semantic function. By the Song Dynasty, the structure of "number and quantity name" was fixed, and the quantifier had semantic functions such as metrology, transfer and indeterminacy. In the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classifiers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number of members in the quantifier system increased and decreased, and the objects of weighing were generalized by mean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Among the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ystem is restricted by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mechanism such as alternation of complexity and semantic balance.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课题“宋代量词研究”(07SB084)研究成果
【分类号】:H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金福芬,陈国华;汉语量词的语法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2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3 吴福祥;冯胜利;黄正德;;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J];中国语文;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姚徽;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李凤鸣,王为东;皇权政治与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张劲秋;《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8 阚绪良;《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新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袁晓薇;从“柳七风味”到“自是一家”──论柳永、苏轼词消息相通及其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李先华;《说文段注》词义考释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韩东屏;潘红霞;;朱熹理欲观新释[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周天庆;徐朝旭;;静、虚工夫与明中后期儒、道交涉——以朱熹后学蔡清为例[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鞠宝兆;《内经》藏象理论体系的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3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林殷;命门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尔丽;《醒世姻缘传》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戴军;张先词论[D];郑州大学;2000年

3 张悦;诗与思之和谐交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象思维[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程丽丽;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5 戴和冰;《汉书·艺文志》至《宋史·艺文志》易类书目研究[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1年

6 鲍远航;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D];河北大学;2001年

7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张青;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周玉梅;周邦彦词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吴秀荣;《说文解字》表情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延俊;也论汉语“数·量·名”形式的产生[J];古汉语研究;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叶林;;邵东方言“担”的语法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付文萍;;“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3 夏宇;谢婕妤;;从“~门”浅析语义虚化和语法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孙福婷;;“找”字的语法化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5 朱和艳;黄婉梅;;人称代词“人家”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6 韩启振;;“说不准”的语法化[J];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7 杨怡;;试论“真”的语法化历程[J];文学教育(中);2011年08期

8 金颖;;语气副词“不免”的语法化历程[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安丰存;安丰科;;汉语量词“匹”词源及语法化分析[J];东疆学刊;2011年03期

10 袁源;;连词“然”的语法化历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王建设;;从明清闽南方言戏文看“著”的语法化过程[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赵学德;;论语法化术语译名的标准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秋丽;;泉州方言介词“嘞”的语法化及涉及的相关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8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邵志洪;;汉英受事论元语法化对比研究——从汉语话题性结构的英译转换谈起[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5 东北师范大学 彭爽;现代汉语旁指代词功能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语言研究创新要关注:前沿、文献、理论与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谢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汉语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李开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语言学方法与方法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3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SYEDA ARZOO RIAZ(阿珠);汉语与乌尔都语量范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武文杰;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朱明来;宋人话本动补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蕾;现代汉语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琦;《颜氏家训》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关“得”字句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文星;使、叫、让在现代汉语兼语句中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04年

5 骆美婵;主谓插入语的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李向华;汉语中“个”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7 范群;“给”的语法化考察及其在句子中的焦点标记功能[D];山西大学;2005年

8 尤翠云;名词谓语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吉军;“X不X”结构的语法化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03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03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5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