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隐喻构建的整合模型——以政治漫画为例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Forceville on modal classification, multi-modal metaphor definition and two-domain mapping model. Then, on the basis of redefining and classifying, 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model of multi-modal metaphor is proposed to represent the symbolic space. Pragmatic relevance space, multi-level spatial mapping between input space and cross-space, interactivity integration into a complete system, highlighting the multi-modal metaphor of the conceptual meaning, emotional effect, aesthetic or evaluation of the dynamic gener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takes a political comic text as an example to elaborate o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is more complex than that of pure literal metaphor and depends more on metonymy or metaphorical chain. Moreover, in multimodal political discourse, pragmatic factors such as community position, interest and cultural cognitive model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which often determines the choice of metonymy and the source domain of metaphor. And gives the selected source domain some strong emotion or evaluation value.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叙事语篇视角的认知诗学研究”(13YJA740082)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秀凤;苏会艳;;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3 潘艳艳;;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4 张辉;展伟伟;;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5 冯德正;;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6 覃胜勇;;美国9·11政治漫画隐喻认知[J];美术观察;2008年06期
7 谢竞贤;;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的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8 李毅;石磊;;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应用隐喻研究的新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03期
9 彭茗玮;;社会信息学视域下广告隐喻的解构——兼论多模态分析法的认知缺陷[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10 黄彬瑶;;时政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J];语文学刊;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颖;;语篇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构建——以一则保险平面广告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陈雅婧;;浅探平面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7期
3 陈新;;《绝望的主妇》中修辞性语言分析[J];电影文学;2012年02期
4 蒋婷婷;;多模态隐喻建构的认知初探[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年02期
5 阮瑾;张晓明;任再新;;多模态视角下隐喻的构建和解读[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冯玉娟;;电影海报中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构建[J];电影文学;2012年18期
7 刘玉君;;认知视阈下网络新词的阐释[J];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8 王拙;;大学多模态英语教学初探[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4期
9 孙秀丽;王文秀;;从多模态隐喻角度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J];电影文学;2013年01期
10 陈明瑶;谢莉;;论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和情感说服功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征;英语课堂多模态读写能力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克;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张立新;视觉、言语幽默的情感认知互动模式—幽默的功能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高莉;英语广告语篇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佳;政治卡通漫画中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2 袁媛;平面公益广告表达功能的认知隐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龙艳琴;汉语房地产平面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12年
4 李雨茜;环保公益广告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5 刘亚芝;平面商业广告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6 龚立民;英语商业广告中隐喻的认知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孙琳;平面广告中的隐喻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吴艳芬;漫画中的隐喻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9 李荣;多模态话语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10 谢莉;多模态隐喻的劝说功能[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竞贤;梅德明;;隐喻性话语的顺应性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王晓玲;;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争议之述评[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3 姜亚军;张辉;;国外隐喻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4 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年05期
5 李福印;当代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第八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论文分析[J];外语研究;2004年03期
6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年05期
7 王松鹤;于广;;语篇的形和神——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J];外语学刊;2009年06期
8 王红阳;;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互动意义的构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王红阳;;卡明斯诗歌“l(a”的多模态功能解读[J];外语教学;2007年05期
10 杨信彰;;多模态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J];外语教学;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燕;戏剧人物造型设计中的转喻和隐喻[J];戏剧艺术;2002年04期
2 李昱;崔桂珍;;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朱炜;杜文捷;;试论转喻对通感隐喻的阐释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偌埃德;陈香兰;赵秀凤;;转喻的普遍性[J];太原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毕靖;;语言非范畴化现象中的转喻机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6 郑美花;;转喻的认知多维阐释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费红霞;;从“找不着北”中看转喻[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8 周孝华;;转喻与语篇的连贯[J];考试周刊;2009年15期
9 刘玉婷;;对惯用语的转喻分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王萌;;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峰;谭光兴;屈文建;;基于TAM/TTF整合模型的高校实施网络教学研究[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陈道明;;借代与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詹正茂;胡赛权;;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一个整合模型——来自中国服务业的证据[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盖玲;;基于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整合[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红翼;;基于内容管理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整合模型[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鸥;旅游体验营销整合模型的构建[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杨义;文学:生命的转喻[N];光明日报;2007年
3 赵毅衡;说“超隐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杨胜远;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新模型——核心竞争力动态整合[N];西部时报;2006年
5 《计算机世界》方案评析实验室;协同商务解决方案横向评述[N];计算机世界;2006年
6 黄集伟;于丹做不到的他做到了[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Pierre Fricke;开源SOA的好处[N];计算机世界;2008年
8 陈超;城市中的“心灵之书”[N];文艺报;2006年
9 ;SML改进管理自动化[N];网络世界;2006年
10 新科;IBM让烟草行业直通“随需应变”时代[N];经理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戴理敏;转喻在新闻语篇中的组织功能[D];山东大学;2013年
4 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5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王静;英语名化的语法转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司建国;认知隐喻、转喻维度的曹禺戏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何爱晶;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与词汇学习[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色彩的隐喻与转喻[D];西南大学;2010年
2 姜秀明;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彦娟;转喻理解的认知基础[D];河北大学;2005年
4 王笑菊;转喻的认知语用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5年
5 洪振斌;语篇连贯的转喻视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群;“手”隐喻的认知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7 林正军;从历时及认知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仙姬;汉韩五官惯用语认知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9 李松崎;汉英名量结构的认知转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理;[D];湖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80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80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