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接触引发的语法化现象——以外源性词缀的析出为例
[Abstract]:Language contact results in the replication of patterns and their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es, and the reanalysis of affixes from replicas. To sum up the phenomenon of extrinsic affixes induced by language contact is not only helpful to deepen the study of Chinese vocabulary, but also helpful to study the changing trend of Chinese dominant word-formation patterns.
【作者单位】: 成都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语言接触与当代汉语词汇新质中的非本源因素》(11XJC740002) 成都学院校基金项目《当代汉语词汇新质中的外源因素》(2011XJR10)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文全;王平;;“A领”词族的衍生变异与语义构造[J];汉语学习;2008年01期
2 李晓东;日语流行语中的“族”[J];日语知识;2003年09期
3 彭晓;;论受语迁移引发的词缀析出现象[J];求索;2012年11期
4 王灿龙;;新异黏合语的生成机制分析[J];中国语文;2012年03期
5 罗美珍;论族群互动中的语言接触[J];语言研究;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继红;;语言接触与佛教汉语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叶君;;语言接触中的文化潜移与认同[J];长白学刊;2008年04期
3 陈伟;;从多语言环境中看以傣促英[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王晓静;;“族”及“族”类词浅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7期
5 舒畅;;浅析韩语汉字词成语类型及其翻译[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1期
6 罗聿言;;双族群社区中影响语言选择的社会因素分析——以广西武宣县壮、客家双族群社区为例[J];大家;2010年18期
7 Salikoko S.Mufwene,陈治安,马军军;《语言进化生态学》评述[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8 刘静;;从模因论角度浅析“X族”现象[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郭一丹;;从“湖广填四川”到西部大开发:成都客家文化认同与变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孙杰远;李玉玲;;多民族语言文化的共生与传承危机——以广西那坡县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肖九根;;从赣方言词汇的形成与发展看其内外运行机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郭一丹;;从“湖广填四川”到西部大开发:成都客家人的文化认同与变迁[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芦兰花;湟水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祁世明;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徐越;杭嘉湖方言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4 李冬香;湖南赣语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6 蔡国妹;莆仙方言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孟万春;商洛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洁;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胡晓东;瑶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小平;人类学视野下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筠;西宁方言的民俗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芳;汉语新兴族词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许赛群;潜在名词后缀“族”的虚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黄珊珊;现代汉语“客”词族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安晓茜;贵州民族杂居村落语言兼用现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王煈;清塘壮语核心词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8 应李淑;语言接触和词汇替换[D];温州大学;2011年
9 高伟;近十年(2000年-200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马学云;沙玛铺子彝人汉语音系及其变异研究[D];汕头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王艾录;;语言的熵:内部形式的主观误解和客观畸变[J];汉语学习;2011年02期
4 陈乃雄;;五屯话初探[J];民族语文;1982年01期
5 陈乃雄;;五屯话音系[J];民族语文;1988年03期
6 陈乃雄;;五屯话的动词形态[J];民族语文;1989年06期
7 贾f^儒;从青海汉语的几个方言词看语言间的接触影响[J];民族语文;1994年04期
8 何天贞,王天佐;甘谷咀头话里的藏缅语底层[J];民族语文;1995年01期
9 周日安;;“粉丝”、“铁丝”与“钢丝”[J];修辞学习;2006年06期
10 刘苹;;“音节语素化”的理论思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2期
2 赵晓凤;;语言迁移的模因解释[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黄兴国;;模因论视角下的回溯语及其语用成因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周海明;;言语幽默中“戏谑性变异”的模因理据[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5 韩蜀君;;从模因论的角度看“山寨”的流行[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张红锐;;语言模因新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7 李慧;;语言模因论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青年文学家;2009年17期
8 李小敏;;谜米与新词的生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4期
9 吴小晶;语言即复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魏春燕;;从“水门”谈起——浅析类词缀“-门”的语义虚化及语法化[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微;汉语依据类介词的语法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龙海平;已然义“是……的”类句式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剑影;现代汉语能性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刘禀诚;现代汉语代词组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张庆冰;《祖堂集》完成体动词辨析[D];山东大学;2011年
6 周莉;现代汉语“别说”的语义、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席建国;英汉介词研究的类型学视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刘清平;“里”、“里面(头、边)”的共时历时考察及方位词的双音化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薇;海盐话的指示代词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倩;论语法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田建伟;“来、去”的语法化演变动因与机制[D];暨南大学;2010年
3 郑青;汉日言说动词“说”和「言ら」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叶玲;现代汉语“那样”一词及其语法化表现[D];湖北师范学院;2012年
5 周芬;“便是”的语法化历程[D];湖北大学;2012年
6 张亚晶;“这样”的语法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e,
本文编号:2380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80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