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元结构变异现象研究综述
[Abstract]:Additive structure has complicated variation in four aspects: semantic role of new argument, necessity / selectivity in specific language, attribute difference between intrinsic argument and new argument, and semantic limitation of additive verb. The research on this problem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relational grammar, lexical functional grammar, syntax and textual function. On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upernumerary, There are still two basic problems (how to define the superposition structure and how to define the epistemological meta-structure) and two forward questions (how to bring the incremental structure into the explanatory framework of the "Segment Theory" and how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Chinese language. The quasi-additive structure) needs further discussion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零形素句法研究:对汉英‘意合-形合’类型性差异的句法学阐释”(编号12BYY006) 广东高校育苗工程项目“增元结构的句法生成研究”(编号080027) 广东工业大学科学研究博士基金项目“非核心论元的入句问题研究”(编号083037)的资助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马志刚;;Appl结构,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图示与英汉双宾句的句法语义属性——兼论Appl结构分析法及其对分析英汉语双宾结构的适用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何晓炜;;论双宾语结构的APPL分析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程杰;温宾利;;对汉语两类非核心论元的APPL结构分析——兼论英汉APPL结构之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胡建华;;题元、论元和语法功能项——格标效应与语言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3期
5 程杰;;虚介词假设与增元结构——论不及物动词后非核心论元的句法属性[J];现代外语;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长银;;事件结构的语义和句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2010年01期
2 Liina Pylkkanen;张文国;盛玉麒;;《引入论元》介绍[J];当代语言学;2012年04期
3 胡建华;;句法对称与名动均衡——从语义密度和传染性看实词[J];当代语言学;2013年01期
4 岳中奇;;介词短语语义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瞻望[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5 隋娜;胡建华;;接口条件与句法推导——从Norvin Richards(2010)的区分性条件谈起[J];当代语言学;2013年04期
6 刘艳;徐天戍;许西美;;基于论元NP的作格分裂的语用阐释[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路华;;悬垂话题句的结构与推导[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陈翠竹;;也谈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李新娜;;英语中动结构研究概述[J];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孙天琦;;现代汉语宾语选择问题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3 曹火群;题元角色:句法—语义接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庄会彬;句法—语义错配—汉语伪定语现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卢军羽;英汉动后论元事件交替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王世群;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邢学鹏;中文V+O~P结构的认知语用阐释[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3 刘俊;汉语名源动词生成的句法—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4 龚媛;英汉双宾语句的认知构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安丰科;领主属宾句的动态解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贾晓静;构式语法角度下的英汉双及物构式的对比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7 田晓静;现代汉语“(NP_1)+Vi+NP_2(主事)”句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范宁;汉语“V_双+于+NP”格式及其变异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梁爽;构式与词项的互动关系[D];湖南大学;2012年
10 于蕊;英语特殊句式的信息依存句法标注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晓炜;;双宾语结构的生成语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9年03期
2 马志刚;;局部成分统制结构与领有名词提升[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严辰松;;“给予”双及物结构中的转喻[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4 程杰;温宾利;;对汉语两类非核心论元的APPL结构分析——兼论英汉APPL结构之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石毓智;汉英双宾结构差别的概念化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2期
6 徐盛桓;;相邻关系视角下的双及物句再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4期
7 何晓炜;;语段及语段的句法推导——Chomsky近期思想述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5期
8 何晓炜;;双及物结构的语义表达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1期
9 何晓炜;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的关系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何晓炜;;合并顺序与英汉双及物结构对比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冬梅;;文学中的变异现象及其翻译[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陈翠珠;;汉语运用的消极变异现象[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02期
3 赵世开;当前汉语中的变异现象[J];语文建设;1988年01期
4 张潜;修辞格变异说略[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肖水来;幽默中的变异现象(英文)[J];咸宁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6 王兰兰;;浅析英语语音的变异现象[J];才智;2012年04期
7 郭建;;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J];语文学刊;2008年11期
8 毕玲蔷;《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文学语言变异现象[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秦崇海;语言发展变化中词语语法变异现象探讨[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卢卓群;港台作家作品中的熟语变异现象之我见[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淑均;;俄汉语言接触中东干语的变异现象[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艾永洁;;遗传和变异现象[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中小学教师优秀案例作品展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胡孙华;汉口话正在变异[N];长江日报;2007年
2 宋玉柱;“从俗从众”≠“从错”[N];光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谢都全;论元实现和事件结构:动词短语句法[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李来发;英汉语物移动词与其论元易位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芳;初探文学翻译的变异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毅雄;《我的帝王生涯》英译本变异现象的文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薇;英语广告变异现象的研究与解析[D];东南大学;2005年
4 陈倩;中美英语广告用语变异现象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刘新华;论汉语电话会话变异现象中的语言经济性[D];河北大学;2009年
6 高霞;赵树理《三里湾》英译本变异现象的文化透视[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7 熊迎辉;《齐民要术》论元结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吕松琳;论元结构要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苏;论元结构的元理论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10 任会启;汉语智障儿童动词论元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27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27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