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生产者角色及其转换背后的意识操纵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information, utterance producers can be authors, speakers, communicators, spokesmen and speaker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utterance producer and the information increases in the order of the speaker-communicator-speaker-mouthpiece, whil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utterance producer decreases accordingly. Utterance producers usually choose a suitable discourse rol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subjective intention and decide whether to change their rol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find the best way of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acceptance.
【作者单位】: 合肥师范学院外语系;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平;角色认知与话语的最佳关联——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说起[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高瑛;张绍杰;;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互动话语研究理据及其方法建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左进;试论《红楼梦》人物话语角色类型及其转换[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崔勇;贺爱军;;话语角色转换与戏剧人物形象[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徐采霞;试论话语角色定位与言语行为规范[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李佐文;元话语:元认知的言语体现[J];外语研究;2003年01期
7 陈敏;受话·旁听·窃听——话剧《原野》中闻者角色的语用解读[J];外语学刊;2003年02期
8 俞东明;话语角色类型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转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艾懿;;从话语角色类型及其转换看电影文本中人物的社会角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张俊霞;;言语者对受话者称呼变化的语用探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3 姜晖;成晓光;;功能性言语研究阐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姜向荣;;话语标记“对了”的篇章衔接功能[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曹宇;;目的原则视角下被告答话的话语意义——基于刑事案件庭审语料的实证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年03期
6 周晓玲;何茂勋;;回顾与反思:近10年中国英语界的元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研究[J];高教论坛;2006年06期
7 庄宇梅;;论话轮转换如何展示剧本中的人物性格[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6期
8 穆从军;;中英文报纸社论之元话语标记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04期
9 周启加;;语用理论应用于评价类会话实例解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李志坤;刘宗强;;肯尼迪就职演说词的语用含义探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国鑫;语用视野下的会话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彬;话题链语篇构建机制的多角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张颖;回应交际的动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侯涛;语言顺应与戏剧文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马国彦;篇章的组块:标记与管界[D];复旦大学;2010年
7 胡春华;学术讲座中元话语的语用学研究:顺应—关联路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程朝阳;法庭调解语言的语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Zhang Xinhong;[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10 马文;汉语会话中的照应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莉;从话轮转换的角度分析《推销员之死》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海霞;戏剧对话的语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9年
3 栾慧;2002-2008年历年十大流行语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朱晓芳;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元话语标记语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文胜;《孟子》话语的文学语用学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青;从会话分析角度解读职业面试[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顾佳妮;新闻话语中引语源的表达与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袁险峰;网络会话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9 汪精华;现代汉语赞扬语之应答言语行为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10 杨明远;中外学术论文元话语应用对比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陀,莫言,陶庆梅;关于“垓下”的想像突围[J];读书;2001年06期
2 李霞;兰英;;基于社会文化学派理论的第二语言学习观及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7年02期
3 吴庄;文卫平;;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第二语言交际意愿——社会环境、动机指向、性格与情感意识的影响[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4 沈葆春;;元认知策略与研究生英语写作[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高瑛;;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04期
6 李佐文;论插入句的信息提示功能[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王德春,张辉;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J];外语研究;2001年03期
8 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年05期
9 辛斌,苗兴伟;话语分析的两种方法论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10 杨雪燕;西方有关外语课堂过程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滋福;王香香;陈姣;张庆林;;贝叶斯推理研究的三个层次[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2 黄擎;;权力话语与批评话语齿轮的咬合——从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遭际反观20世纪50-70年代的文艺批评[J];理论与创作;2010年01期
3 张玉能;;实践本体论与文学本体论——兼评董学文的文学本体论观点[J];学习与探索;2010年02期
4 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J];新闻前哨;2010年04期
5 孙锐;;回顾与反思:近十年我国英语写作策略培训模式的研究[J];才智;2010年08期
6 蔡静;冯雪;王彤;;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师学历教育中助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7 张津海;;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以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为例[J];民族论坛;2010年03期
8 汪小培;刘丽坤;周平;;藏族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系[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9 金洪源;刘英晓;邱淑红;;大学生演讲紧张的元认知心理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10 林海涛;;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交互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正存;洪波;;语言共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王立皓;汪凤炎;;西方的元认知与儒家的自省:概念比较[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聂衍刚;杨安;刘伯兴;;青少年元认知、大五人格与学习适应行为关系的研究——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的观点[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郝嘉佳;陈英和;;不同认知风格儿童问题解决的差异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贾宁;;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判断的准确性及预见偏差[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伍国华;李克东;;计算机模拟环境下学习支持类型对发现学习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杨畅;侯玉波;;思维方式与领导风格的选择[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明兰;;课堂教学设计应关注学习策略[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虹;严怡;;计算机教育中创新素质培养与教学方法改革[A];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徐桂权;王锦东;;“社会生产”语境下传媒的公共呈现与意见表达——基于两个经验研究的思考[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进祥;马列文论面临着什么[N];文艺报;2000年
2 太原理工大学长治学院 李庆霞;浅谈反思性数学学习[N];山西科技报;2002年
3 刘小新;电子传媒的文化坐标[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季一鸣;教师的终生学习平台[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黄家骅 朱人求 王玲莉;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创新[N];福建日报;2003年
6 胡振;媒体当有所“不闻”[N];中华新闻报;2003年
7 实习记者 王鸣迪;“烧中段”的数学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刘士林;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中国话语[N];文艺报;2004年
9 山西师大副教授,南京师大在读博士生 李■;“问”问题中包含些什么样的学问[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胡玉伟;大众传媒时代的小说策略[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莉;基于规则的认知决策体系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明洁;元认知和话语的链接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徐浙宁;2-5岁超常儿童对数的认知及其策略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胡月霞;漂泊与离散[D];浙江大学;2005年
5 付桂芳;自我调节学习结构模型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4年
6 路海东;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及其训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方平;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东;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蔡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传媒文化转型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嘉澜;数列归纳的神经机制探索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廖春兰;中国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与词汇学习策略的关系[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3 王静;信息合理化水平、数量、结构一致性对态度确定性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华;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振宇;雕塑的本元思考与当代趋向[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6 杨青春;不同情绪启动下自我监控对被洞悉错觉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怓祥丽;教师的思维习惯培养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曾东霞;惯习与场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罗真;农民工媒体话语的历史变迁[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卢小彦;浙江兰溪方言助词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27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2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