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克隐喻观论析
[Abstract]:Aristotle confined metaphor to the scope of words, while Richards raised metaphor to the level of sentence. At the same time, he put the concept of context into the study of metaphor. Thus, it provides an operational boundary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limitation of metaphorical meaning, and establishes a series of terms for metaphorical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is. Blake inherited Richards'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the concepts of "focus" and "frame", which improved the interaction theory of metaphor, and enlightened the cognitive study of metaphor at the same time.
【作者单位】: 江西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诗学隐喻理论及其文学实践”(项目编号:11CZW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英)阿嘉莎·克莉丝蒂;;啤酒谋杀案(节选)[J];中国酒;1995年03期
2 司马晓兰;《遇见乔·布莱克》[J];世界电影;1999年04期
3 吴培宏;从“天真”到“经验”——简论布莱克诗歌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托马斯·沃特漫,龙婧;狼与兔子[J];出版参考;2003年17期
5 林Q_;;布莱克帝国烟飞云散[J];21世纪商业评论;2004年02期
6 吴青铜;;僵尸村庄[J];西江月;2007年04期
7 理查德·赫尔姆斯;闻春国;;戈登的福音[J];啄木鸟;2009年11期
8 江中金;小门脸的大书店[J];世界文化;2005年12期
9 Jeff Wilser;Erin Carlson;李明杰;;布莱克·莱夫利:我不是流言蜚女[J];新东方英语(中学版);2008年10期
10 姗迟;;“绯闻少女”布莱克·莱弗利[J];大众电影;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毛帅梅;;语法隐喻与认知隐喻:两种隐喻理论的比较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王立平;;国外出版社编辑流程分析(一)——以布莱克威尔出版有限公司接受作者投稿的程序为例[A];图书编辑规程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道明;;当代隐喻理论研究若干问题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褚劲风;谷人旭;;英国海滨旅游城市布莱克普尔的规划构想与启示[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吴文辉;;隐喻的关联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孙祖训;;QCD的实验研究计划——CEBAF和RHIC进展[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上册)[C];1991年
7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立平;;国外出版社编辑流程分析(一)——以布莱克威尔出版有限公司接受作者投稿的程序为例[A];中国编辑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齐振海;晋小涵;;再论“心”词语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顾嘉祖;;谜米学:布莱克摩尔的文化研究——20世纪末文化学与跨文化交际学理论的重大突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方;布莱克的管理方格理论[N];中国企业报;2001年
2 尚军 新华社特稿;美反恐和伊问题高官双双请辞[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3 露西·凯拉韦(Lucy Kellaway)邋译者 徐柳;“有用”的派对[N];经理日报;2007年
4 袁晓明;媒体大亨难见阳光的交易[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商报记者 邓文;布莱克威尔为何出售出版业务[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钟园;布莱克里:中国缺乏好规划专家[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7 渠竞帆;威立再掀学术出版并购冲击波[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斯蒂芬妮·基希格斯纳;治理企业的贪婪[N];经理日报;2007年
9 瞿磊/编译;统一风格 彰显特色[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甘利;布莱克默出任UT斯达康总裁[N];经理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红玉;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虚拟导师系统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干斌;软土隧道固结性状及相互作用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饶静;太初有言—诺思洛普·弗莱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魏耀章;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和生成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黄立华;贝克特戏剧文本中隐喻的认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顾海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定价与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7 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卢俊龙;砖石古塔土-结构相互作用理论与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0 樊柯;走向文化社会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红霞;论隐喻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2 张彩丽;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新疆大学;2010年
3 洪烘;作为认知工具的隐喻及其在英语教学上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秀菊;俄汉语中与“人”有关的隐喻表达形式及其文化认知阐释[D];吉林大学;2007年
5 黎金琼;意象图式理论与英语短语动词教学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房娜;《庄子》寓言的认知隐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国静嘉;意象图示和隐喻理论在介词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卓君;汉语新义词语义扩展的认知机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李广华;中英爱情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佳祺;《我们依以生活的隐喻》导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41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41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