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动量词“顿”的产生及其发展

发布时间:2019-06-12 17:33
【摘要】:论文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考察了动量词"顿"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动量词"顿"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mentum word "ton", and on this basis, probes into the 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momentum word "ton" from the cognitive point of view.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平;唐五代动量词初探[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关彦庆;;数词“半”与物量词的小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李建平;百年来古汉语量词研究述评[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金颖;;试论动量词“过”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问题[J];古汉语研究;2006年01期

5 聂春梅;临时物量词的空间义及其对语法功能的影响[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戴梦霞;对外汉语名量词选用教学的一点探索[J];汉语学习;1999年04期

7 韩蕾;现代汉语事件名词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邵敬敏,刘焱;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J];汉语学习;2001年06期

9 卢英顺;认知观与对外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2004年01期

10 黄进;儿童语言中个体量词“个”的运用及其他[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刁世兰;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文雅丽;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李宗澈;《史记》量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赵春利;形名组合的静态与动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婷;外国留学生量词习得过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徐慧文;《醒世姻缘传》量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郭瑜;“心+方位词”与动词组合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车慧;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补语的偏误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振宁;现代汉语量范畴语义模型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6 许恺恺;“很多”、“很少”的对称性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郭晓沛;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8 侯冬梅;“洗一次”的句法属性及其相关的语法分析方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阮贵义;汉语借用动量词及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孙雯燕;对外汉语个体量词教学的层级和方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琴;;也谈表行为、动作次数的动量词“把”[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01期

2 冯凭;是物量词,还是动量词?[J];汉语学习;1981年06期

3 李建平;;动量词“行”产生的时代及其来源——兼论“大小行”的语源[J];中国语文;2011年02期

4 陈慧,张志;是动量词短语,还是一种动词的重叠形式——关于《现代汉语》中“借自动词”的动量词问题的探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S1期

5 邵勤;动量词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金颖;;试论动量词“过”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问题[J];古汉语研究;2006年01期

7 王远新;;现代哈萨克语量词浅析[J];民族语文;1984年03期

8 于立昌;;动量词与名量词辨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08期

9 刘街生;现代汉语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J];语言研究;2003年02期

10 姚伟嘉;;动量词“番”探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正超;;现代汉语时量词研究概述[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王文艺;;布依语与汉语量词比较[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吴启禄;;布依语部分常用动词的虚化用法[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4 海银花;那顺乌日图;;《蒙古语语法信息词典量词分库》的建设[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许敬生;;简论中医古代文献在古汉语研究中的价值[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媛;现代汉语动量词层现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周娟;现代汉语动词与动量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兰佳睿;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D];复旦大学;2008年

4 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周清艳;现代汉语中“V个N/VP”结构与隐性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赵国军;现代汉语变量表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淑梅;鄂东方言的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叶桂郴;《六十种曲》和明代文献的量词[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炯;汉语量化结构的形式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莹;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瑞峰;汉语动量词的语义分析与对外汉语动量词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欢欢;留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动量词及使用偏误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李佩玉;泰国学生汉语动量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丽嘉;印尼在华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文思;跨语言视角的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李仁珠;基于语料库的动量词与名量词辨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冯丽;韩国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情况考察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9 李在恩;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动量词的偏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10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498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98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9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