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现代汉语焦点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1 09:29
【摘要】:焦点研究已成为国内语法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学者结合汉语事实,用不同的语言观、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焦点现象,产生了大量的文献和丰富的结论。但是由于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论背景与思考模式,以及他们对汉语事实的理解上的不同,使得他们对焦点现象产生了不同的诠释,焦点问题研究中尚存较大分歧。本文尝试对现代汉语焦点研究中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相关现象进行梳理和解释,此项研究将有助于现代汉语焦点问题研究的全面化和深入化。 本文分为十二章,具体如下: 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并对语料的来源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是焦点的概念与本质。回顾了国内外代表性的观点,分析了与焦点概念有关的新信息、排他性、突显性等问题,并提出了焦点的概念:焦点是说话者用超音段的、局部性的韵律语法手段,对话语中某些片断进行突显操作;在说话者的焦点选择中,既需要照顾话语整体及其部件突显自身重要性的要求,又需要根据自己的交际目的来处理这些要求;焦点的选择,最终决定了话语的建构。 第三章是焦点的类型。回顾了国内外代表性的观点,分析了与焦点类型有关的信息焦点的分化、宽焦点、焦点算子与焦点标记、焦点操作策略等问题,区分了两种焦点强迫形式:“独立的焦点强迫形式”与“非独立的焦点强迫形式”,前者要求自己成为句子的焦点;后者要求句中另外的某一成分成为句子的焦点,包括焦点标记和焦点算子,并从基于焦点强迫形式与基于说话者焦点操作策略两个视角提出了焦点的类型系统。 第四章是焦点的实现方式——句子重音。回顾了前人对焦点和重音关系的研究,提出了焦点的两种重音配置模式:常规配置模式与非常规配置模式,前者是指使用一般重音,后者是指使用特别重音,分别对应于焦点操作的顺向策略与逆向策略,并讨论了与新信息有关的焦点韵律表现问题。 第五章是汉语若干“焦点强迫形式”辨析。区分了焦点强迫形式与焦点操作策略这两个层次,认为重音是焦点的表现形式,其他的词汇形式和句法形式都是焦点强迫形式,但说话者既可以采取顺向策略满足它们的要求,也可以采取逆向策略不满足它们的要求,所以它们并不能最终决定句子的焦点。举例分析了词汇性焦点强迫形式和句法性焦点强迫形式,提出了用“否定测试”方法来区别焦点标记与焦点算子,并讨论了焦点标记的语法化问题。 第六章是焦点基本的逻辑意义结构。分析了与焦点相对或相关的预设、话题、背景、预期、对比与排他、主观量等概念,并认为在句子的表层结构中,焦点强迫形式、它所指向的可能焦点成分及句子的其他部分构成一个“焦点三分结构”。 第七章是汉语焦点算子及三分结构的逻辑运算。用“否定测试”方法辨析了汉语若干焦点算子,包括疑问焦点算子与疑问焦点标记、否定算子、限定算子、频率算子、情态算子、认识及心理算子、评价算子与量级算子,讨论了非独立的焦点强迫形式的辖域、句法位置和约束成分等问题,并通过逻辑演算方法分析了三分结构中的域前重音问题。 第八章是多焦点现象和多重焦点强迫形式套叠现象。描写了汉语中特殊的多焦点现象,分析了多个焦点强迫形式之间存在的融合与共现两种方式,主张在焦点范畴中分出两个层面:一是各种焦点强迫形式及它们要求的可能焦点成分;二是一个句子中最为突显的焦点成分,并分析了复句中的焦点分布问题。 第九章是句子焦点的实现与去焦点化操作。回顾了前人对焦点数量的研究,在“唯一焦点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句子焦点的实现规则,并进一步细化该规则,得到以下三个规律:焦点结构律、焦点强迫律和焦点强度律;提出了“去焦点化操作”,指出其实质是使某些有突显性要求的成分,在句子中失去突显性,成为“背景”中的一部分,为其他成分实现为句子焦点提供认知上的预设;讨论了焦点性的褪化、主从结构中的焦点转移等问题,并提出了“焦点和谐律”:焦点和谐可以用一般重音,而焦点不和谐时,需要用特别的重音。 第十章是与疑问有关的焦点问题。回顾了前人对焦点与疑问关系的研究,分析了疑问表达式与疑问焦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归纳了疑问句中焦点的两种重音配置模式。 第十一章是与否定有关的焦点问题。回顾了前人对焦点与否定关系的研究,讨论了否定范围与否定焦点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总结了区分焦点标记和焦点算子的“否定测试”方法。 第十二章是结语。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指出本文研究中尚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和平;;现代汉语轻声形成原因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2 张博;;“的”字结构说略——兼与胡裕树等同志商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3 倪海曙;;《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小词典》序[J];辞书研究;1984年02期

4 冯凭;;试论现代汉语实词分类的理论与方法[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5 屈承熹;;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J];语言研究;1984年01期

6 眸子;;首届青年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综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6期

7 奕;;“像”与“象”的区别[J];新闻与写作;1991年09期

8 邢福义;;现代汉语的特殊格式“V地V”[J];语言研究;1991年01期

9 李杨;;论现代汉语专业课程体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3期

10 吴玉明;;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现瑶;付莉;;《人民日报》50年来文章标题的语言变化[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李志江;;谈现代汉语通用字部首的定位[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3 徐德宽;;现代汉语双宾构造中两个宾语的题元角色[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应学凤;;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振宇;陈振宁;;怎样计算现代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文贵良;;文学汉语:现代想像与当代生长[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7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8 王萌;俞士汶;段慧明;孙薇薇;;基于语料统计的现代汉语量名搭配研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10 陈群秀;李坚;王健;;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语义分类词典的设计与实现[A];辉煌二十年——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 邓 峗;《言有所为——现代汉语语用分析》读后[N];中国信息报;2005年

2 刘醒龙;汉语的遗憾与希望[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徐通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词典与规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4 北京大学教授 苏培成;促进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王东;人教社驶出“新品旗舰”[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李代祥;网络语言的定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张念;明清知识分子的形象谱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迟兰英;构建现代汉语强化教学模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9 任松筠;到国外教汉语也不错[N];新华日报;2006年

10 伊明;“掉头”改为“调头”更人性化[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祁峰;现代汉语焦点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尹海良;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红军;共生与互动[D];山东大学;2007年

6 马春华;现代汉语欧化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安美娜;现代汉语高频语素复合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孙凡;现代汉语结果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刘街生;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10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乌兰;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双音节形容词三分法分类教学理论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2 高俊霞;现代汉语方式宾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伍靖;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4 齐丽娟;现代汉语泛义动词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夏军;现代汉语省略系统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6 刘琼;鲁迅的翻译和中国现代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凌;现代汉语语序与修辞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白金莲;以蒙古语为母语的学生汉语学习中的离合词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9 曾凡云;副词在通知类行政公文中的运用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明琴;现代汉语性质词的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39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539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f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